金坛区科技镇长团与徐永晨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姻”共建已有8个多月了,成效如何?
9月5日,记者在徐永晨劳模创新工作室看到,徐永晨正与团队成员一起对三氟炔酸甲酯的应用和功夫酸母液的焚烧与回收利用进行讨论。三氟炔酸甲酯绿色化提取工艺和废水循环再利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已获得省级重点研发专项资金项目。这是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类项目,关键要研究功夫酸生产过程中三氟炔酸甲酯的处理方法和绿色提取等工艺,使三氟炔酸甲酯粗含量从2%—5%提高到35%左右,再提取成含量≥95%的纯精制产品,它可用于卫生杀虫剂行业。
徐永晨兴奋地说:“这个项目现正处于攻关完善期,待各项指标稳定达标后,即可进入中试、试生产。目前,这个项目还有一个完善点,可利用部分中间体自带三元环的特性制备卡龙酸酐,而卡龙酸酐正是新冠肺炎防治药帕洛维德原料药(奈玛特韦)的主要母体中间体。”
徐永晨坦言,这些成果与科技镇长团的鼎力相助密不可分。
徐永晨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团队由康泰化学集团和江苏春江润田农化有限公司的工艺技术、化学分析、设备管理和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等16名成员组成,主攻方向是研发精细类化工产品,并配合企业发展带头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持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承担员工培训任务,提高职工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全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徐永晨告诉记者,“团室联姻”共建,既增强校企合作,推进企业快速发展与管理提升,也帮助企业开拓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低碳运行,促使企业做强做优。
“团室联姻”共建后,金坛科技镇长团成员、中南大学老师蒋历辉与徐永晨团队开展了课题研究,对七氟甲醚菊酯等产品的合成细节、生物活性测试展开深入探讨,并把生产测试中关键环节的疑难问题带回大学实验室进行专题研究。
“企业缺什么,我们就牵线搭桥帮企业补什么。”金坛区副区长、科技镇团团长庄诚说,“团室联姻”共建,是让搞科研的专家教授们更接地气,把最基层的生产问题当作科研项目来攻关,力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服务,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难题,让人才与产业共建共享共成长。
实施“团室联姻”共建后,金坛区科技镇长团开展了百日大调研,形成关键问题、人才需求、技术需求、融资需求“四张清单”,并建立“团室联姻”共建会商工作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了科技镇长团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沟通协调,并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充分发挥团室优势,由镇长团成员到专业对口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担任“顾问”,助推劳模创新团队与科技镇长团背后的高校院所强强联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技术创新直通车,并输送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骨干到高校院所学习培训、提升技能,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金坛区“团室联姻”共建助力企业发展,是常州科技镇长团与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姻”共建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常州有劳模创新工作室156家。在“产改”工作中,常州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把“团室联姻”共建作为推进“产改”工作的一项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工建和“产改”一体化推进,把科技镇长团高端创新资源、高层次人才资源与企业资源、产业资源有机结合,加强协同攻关,探寻一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充分发挥“1+1>2”的功效,使科技成果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落地转化,使劳模工作室日渐成为落实推进“产改”工作的“试验田”、创新发展的“助推器”,让各方创新资源实现有效匹配,更好推动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常工会 许华玉 秋冰/文 胡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