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反诈骗中心统计,上周我市警方共接报电信网络诈骗警情318起,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7.8%。反诈骗中心预警拦截境外语音诈骗电话36796起,冻结资金2662万余元。
梳理上周的案件类型,从数量上来看以下6类诈骗手段发案数量居前六位,分别是虚假博彩类诈骗57起,兼职刷单类诈骗50起,虚假服务类诈骗24起,虚假购物类诈骗23起,投资理财类诈骗20起,游戏交易类诈骗18起。
【案例一】
7月25日,天宁区市民林某报警称,在网购母婴用品时,商家称完成任务有机会免费获得产品,让其下载了APP,将林某拉进任务群,刚开始在抖音上点关注得小额红包返利,后客服称做商家任务单可以获得更高返利,林某便按照对方要求操作,其间客服称其操作失误,需要补单,否则无法提现,林某补单后,对方又称需要做连单,且金额一次比一次大,这才发现被骗遂报警,共计损失20万余元。
【手段分析】
骗子以“做任务免费获得商品”为噱头吸引受害人,让其下载虚假刷单软件操作,以“抖音、微博点赞关注赠小额奖励”的方式获取受害人的信任后,邀请受害人参与“大额返利任务”,遂即以“操作失误要补单、完成连单任务”等为由实施二次诈骗。
【警方提示】
利用网络虚假交易的方式刷单,本身就是一种欺诈,大家应当远离。不贪便宜,就不会掉入骗子的陷阱。网上需自己垫付金额,后续返还本金及利息的兼职绝大部分都是诈骗。
【案例二】
7月26日,溧阳市民陈某报警称,加入了明星粉丝QQ群,群管理员称要验证粉丝身份,让陈某微信扫码付款12.06元到某商户,对方称这个钱是不会支付成功的,但陈某发现付款成功后便联系对方,对方让其联系QQ客服,客服称因为陈某是未成年人转账给公司造成8万元损失,让陈某下载云闪付APP并绑定其外婆的农业银行卡,通过网银支付解冻金至对方账户,后对方不回复信息,发现被骗,共计损失3万余元。
【手段分析】
骗子建假粉丝群引流,以“验证粉丝身份”为由让受害人转一笔小额钱款,谎称钱款是不会支付成功的,在受害人发现钱转出去后,再让受害人联系“客服”。骗子通过假“客服”的身份,以陈某“未成年人的身份给公司造成罚款”恐吓其支付“解冻金”,收到钱款后便消失。
【警方提示】
身份真假不辨的明星、来历不明的粉丝群、要求扫码填写数字等可疑行为,都应警惕。广大家长应保护好个人手机、银行卡,不要给未成年子女透露相关密码,防止钱款损失。
建议您在各大官方应用商城搜索“国家反诈中心”APP并下载注册,开启全方位防骗预警。“国家反诈中心”APP是由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组织开发的国家级反诈、防骗、预警系统,具备诈骗举报、诈骗预警、风险查询等功能,还有丰富的防诈骗知识。通过学习里面的知识可以有效避免各种网络诈骗的发生,提高每个用户的防骗能力,还可以随时向平台举报各种诈骗信息,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同时对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可疑支付账户,可疑IP/网址,可疑QQ、微信号均可在“国家反诈中心”APP这款软件中查询验证是否为“涉诈”账号。(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