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杨桥古镇:老传统赋予新内容 老街区法治创意多
2022-07-20 10:12:00  来源:常州日报  
1
听新闻

张杨 王姣 刘一珉

7月18日,杨桥古镇老书场里济济一堂,村民们手把茶壶、茶碗,饶有兴趣地聆听着一场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普法课。

讲授人刘银海,原是漕桥国土所所长,退休后发挥余热,成为杨桥村“法治带头人”。一堂课,结合杨桥的耕读文化和农作习俗,把政策法律讲得通俗易懂。

杨桥古镇位于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始建于南宋,入选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杨桥古镇传统文化赋予新内容,处处展现出法治古镇新气象。

老书场是杨桥古镇的文化传承,已逾百年。杨桥村委对书场进行保护性修复中,保留其说书功能的同时,赋予其理论宣讲、道德讲堂、援法议事等新功能,引导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特别是“援法议事”入驻书场以来,诸如古建筑保护、道路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等“急难愁盼”,都得到了圆满解决。

今年初,村委准备对太平浜驳岸进行修缮。但设计方案公布后,村民意见不统一。村委就此事召集村民小组长、老党员、专职调解员、驻村律师、“法律明白人”等,一同在书场讨论。最终,方案顺利实施。如今,修缮一新的太平浜驳岸、辅道、景观亭错落有致,成为古镇新景观。

南阳楼茶社是杨桥古镇另一个特色景点。旧时,村民遇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时常相约到此“吃讲茶”,一边吃茶,一边解决纠纷。作为调解民间纠纷的传统模式,“吃讲茶”最要紧的是请一位双方都信得过、有威望的“老娘舅”。

现今,在杨桥有一条新规:要当“老娘舅”,必须首先是“法律明白人”。老党员徐洪大正是其中的一位。退休后,他通过村委遴选、业务培训成为了一名“法律明白人”。

前不久,老徐刚刚调解了一起继承纠纷。村上的孤寡老人章老汉去年离世,留下一间老宅和2亩承包地,但未立遗嘱。章老汉妹妹以“遗产不能留给外姓人”为由,让女儿住进了老宅并耕种承包地。章老汉有个义子陆某,住在邻村,此事引起了陆某的不满,于是双方来到茶社“吃讲茶”。

有老徐这位“老娘舅”出面,又有村干部、村民组长和驻村律师参加,茶碗一端后,双方竟出人意料地心平气和。双方围绕“土地承包权能不能继承”“章老汉的法定继承人是谁”谈诉求、解疙瘩。

茶淡了,矛盾也消了。最终,老人的外甥女让出了老宅,养子陆某也放弃了承包地收益,承包地由村集体收回。

除了老书场、“吃讲茶”这些法治新阵地,杨桥捻纸、村规民约等民俗文化也赋予了普法新内容。杨桥崇道堂捻纸馆坐落在南杨桥下的古河边,杨桥捻纸第27代传人朱琪已经守护着这项独门技艺50余载。近年来,在前黄镇政府和杨桥村委的支持下,朱琪担任运村实验学校捻纸社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们创作了《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等普法系列捻纸作品,让学生们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乡村盛行人情文化,但化解矛盾最终还是要靠普法。”武进区司法局副局长吴晓峰表示,现今农村矛盾主要涉及土地确权承包、工程施工、继承赡养等方面,基层调解员有时光靠“面子”不管用,还得摆事实、讲道理、析法理,最终达到化解矛盾、理顺民心、和谐发展的法治效果。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