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展示动起来、技艺活起来、文化传播火起来,非遗“老树”绽“新芽”
2022-07-18 10:57:00  来源:常州日报  
1
听新闻

一幅幅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的传统手作风筝,带动小镇几代人爱上风筝文化;秋白书苑里的暑假非遗课堂,让孩子跟随非遗传承人面对面学习;民间艺术团队东方锡剧团一年锡剧演出超过40场,让近悦远来的人们领略江南戏曲的风韵与气质。一个个“非遗+文创”“非遗+文旅”创新项目,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

近年来,常州经开区守正创新,让展示动起来、技艺活起来、文化传播火起来,非遗传承保护之路越走越宽。

传统珐琅画

匠心传承,奏响古与新的交响

“走,带孩子们放风筝去。”今年3月,86岁的“风筝王”、常州经开区非遗文化风筝传承人许兴南来到遥观镇南塘桥小学,跟孩子们一起放起了放风筝。在遥观镇,提到风筝,就不得不提许兴南。作为非遗传承人,许兴南想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将自己制作中国传统风筝的手艺传承下去。

许兴南的父亲曾是织鹞琴、做风筝的艺人。所谓鹞琴,是装在风筝上的竹簧琴,受风时发出鸣声。织鹞琴就像织布一样,拿起丝线,拉过来、穿过去,织成一条带子,再和竹子相接成弯弓状,置于大风筝的肩膀上。风筝飞上天空,鹞琴就发出悦耳的响声。“那时候我和父亲你穿我拉,做出的鹞琴风筝飞上天,几里路之外都能听到声音呢!”当年的场景,许兴南记忆犹新。

多年来,许兴南前往本地几十所学校教授风筝课程,并将自己所学、所悟的风筝技艺整理成册,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以风筝为主题的教材——《志在蓝天》。在遥观初中的风筝教室,许兴南制作的巨大老鹰风筝挂在墙上,老鹰翅膀上书“遥观中学”四个大字。对许兴南来说,退休后重新钻研风筝技艺,不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更是为了让年轻一代把这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

两年前,一位幼时上过许兴南风筝课的学生登门拜访,说一直忘不了当年的风筝课,如今做了父亲,孩子也想学放风筝,却遇到了一些难题,所以专门带了孩子一起来学。许兴南耐心地教这父子俩做风筝、放风筝,他感叹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让风筝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除了编写系统教材、在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许兴南还协助村委建立“风筝馆”、设置风筝文化墙、开设风筝主题“道德讲堂”。在他的努力下,非遗传承从自己“一个人的事”变为“一群人的事”,古老的风筝技艺在代代传承。

“声声不息”,“秀”出戏韵江南

“我们排练的频率保持在每周1到3次。之前由于疫情原因,我们暂停了集中排练。到了暑期,排练室又热闹起来。”跟随周军东的步伐,记者来到横林东方锡剧团排练室。

面积120多平方米的排练室装饰不算新潮,墙面挂满了团队演出的照片,一排乐器支架格外醒目。“别看我们是群众文化团队,用于演出的标准舞台、舞美设备、编导、乐师,一样不少。”周军东告诉记者,东方锡剧团的建设大部分由他个人出资,从成立初始到如今小有名气,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同时,他在自己的公司内腾出“一隅天地”,作为剧团的排练场所。

2006年,东方锡剧团由10余名戏曲爱好者自发组成。作为团队“领头羊”,周军东操持着团里的大小事务,“我非常喜欢锡剧,不仅喜欢听,更喜欢唱。剧团每次排练我都在现场。年轻的时候,我扮演角色;年纪大了,就看着团里的年轻人表演。”

在东方锡剧团,演员们的年龄大多在40—50岁之间,最年长的60岁,最年轻的25岁。“这样的年龄结构,使我们东方锡剧团相较于其他群众文化团队更加有活力。”周军东介绍,剧团在横林镇各个村(社区)演出时,不少新生力量被锡剧文化吸引,加入团队。如今,团队总人数达35名,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去年,东方锡剧团共演出40余场,其中公益演出20余场。最多的时候,剧团在同一个地方连续演出了11天。“群众爱看,我们就每天换着剧本演。我们的剧目和专业团队相比也不差多少,其中,《洗脚》《健康是福》等剧目是我们自己编排的。”周军东告诉记者,团内有3名骨干,是剧目编排的“主力军”;剧目不断创新,是为了满足群众的看戏需求。

2021年3月,东方锡剧团入选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系统,是经开区唯一一个入选的团队。荣誉的获得鼓舞了剧团成员,为剧团的发展添加了动力。“锡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被大家所熟悉,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深感荣幸。我们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积极送戏进村,争取让更多人看到锡剧、热爱锡剧、传承锡剧。”周军东说道。

融入生活,“非遗+”绽放无限可能

7月6日,横林镇在橫林秋白书苑组织开展了“非遗在身边”暑期系列活动第一期,近40名孩子参加。

太平马灯

本期活动组织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橫林太平马灯和掐丝珐琅画两个非遗项目。横林镇有一支活跃在基层的马灯队,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后该马灯队的十二匹马、四十多位队员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游行等各项活动。马灯传承人现场展示了太平马灯的风采。随后,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掐丝珐琅画工艺纪念品。非遗传承人从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培养孩子们兴趣着手,增进了孩子们对非遗的了解,让非遗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

以前,在横林镇,过年过节看穿马灯表演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民间娱乐节目。但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表演穿马灯的人越来越少,这项传统艺术逐渐沉寂,甚至一度濒临灭绝。

近年来,在横林穿马灯爱好者的改造和横林镇的宣传保护下,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不仅回到节日的街头巷尾,还登上舞台,重新焕发出活力。

“非遗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在活动现场,横林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还会带来戏曲传承系列活动、非遗传承系列活动、读书系列活动等,把文艺活动送到群众心坎。”(记者 李垚)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