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蕾 吴燕翎 施俭娣 李姣
长江之滨,浪花涤荡,“绿”潮涌动——位于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滨江经济开发区,过去两年里关闭腾退了一大批低质低效企业,同时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碳纤维和新药研发两大产业链,绿色发展力大势猛。
离江岸线直线距离约300米的地方,曾是常隆化工有限公司所在地。占地15.5亩的办公楼如今焕新归来,保留改造成为长江大保护展示馆,讲述着常州高新区与长江生态文化的精彩故事。
曾经的“生态锈带”蝶变为“生态秀带”,是“532”发展战略实施推进下,常州高新区举全区之力,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长三角生态中轴的“高新答卷”。
力破“重化围江”,“加减乘除”绿色转型
沿着省庄河生态廊道漫步,岸绿景秀,鸟鸣啾啾。在许多居民的记忆中,这里曾是“散乱污”的煤炭堆场,滨江不见江。转变就在这两年间——能拆尽拆、连片覆绿,常州高新区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毅力,全力推动沿江生态环境本质性修复、彻底性整改。
长江常州段岸线总长25.8公里。这里曾经“化工围江”,安全隐患一触即发。面对生态容量越来越小、环境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常州高新区系统推进“停、拆、绿、提、转”五大行动,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长江岸边,日日有突破、周周有进展。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是专班推进长江大保护的一个见证,也是长江岸线因破而立、转型蝶变的一个缩影。尤其是2020年以来,沿江化工企业签约关停拆除47家,沿江1公里范围内,31家化工生产企业“清零”。这份过硬的成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与认可。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承载着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不仅要大保护,还要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常州高新区牢牢抓住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这一根本,做好无效供给、低端产能的“减法”,高端产业、绿色转型的“加法”,齐抓共管、协同治理的“乘法”,突破瓶颈、解除制约的“除法”。
作为沿江拆除的第一家化工生产企业,常隆化工一度面临抉择:是墨守成规固守原地,在生态环保“高压线”下艰难维持,还是革故鼎新转型搬迁,勇往直前闯出一片新天地?最终,企业选择了后者。“搬迁后,我们瞄准了半导体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材料项目,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沿江区域发展“含新量”还在进一步提升。2021年,滨江新材料产业园在大力度拆迁腾退背景下, 经济指标不降反升,实现工业总产值469.4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税收14.6亿元,同比增长38.5%;亩均税收从2019年的11.1万元增至2021年的20.1万元。不仅如此,产业园成功获批“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创建单位,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见证绿色蝶变,人水相亲江城相依
如今的滨江渔港码头,早已没有了往日船舶机械的轰鸣声;江堤上下,是一片铺陈水清岸绿的旖旎风光。
从荒田滩涂到繁华新港,从江心小岛到宜居家园,常州高新区全力打造“三纵三横”多点生态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完成沿江300米范围内生态复绿和景观湿地系统建设,累计种植乔灌木5万余棵,新增绿地超3000亩。还江于民,建设水清、岸绿、景美的长江生态廊道,努力成为长江大保护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示范区。该区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成效明显,于近日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
对于沿江的变化,“守岛人”石厚林最有发言权。“小时候,我们都住在岛上,白天在长江边游泳摸虾,晚上听着江水声入睡。后来,一家家化工厂来了,最严重的时候,住在岛上的我们都不敢开窗。幸好,我们的绿岛如今回来了!”2006年,当岛民集体搬迁“上岸”住进社区后,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支书却扛起锄头申请重返小岛,带领村民种树。盛夏时节,他种下的成片苗木随风摇曳。无人机升起,在航拍镜头下的小岛犹如长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 破”与“立”之间,高新区探索的“空间补偿”机制架起桥梁。“企业退出—生态修复—指标调剂—异地使用”,在这一“大闭环”实践路径下,当地对融合“治水、治产、治城”的土地管理机制,有了创新诠释。常州高新区累计新增复绿面积超3000亩,生态岸线占比全省第一,沿江布置了工业遗产式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敞开式公园省庄河生态廊道、十里绿廊等,架设常州“532”发展战略生态中轴和文旅中轴的北极点,丰富了人民群众“临江亲江”的美好需求。
长江文化生生不息。
目前,长江文化公园已启动规划。拟以“毗陵潮”为主题,以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大功能分区为重点,规划“一带、一碑、两馆、两岛、十村”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沿江生态绿色文化带。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涵盖红色文化、桥梁文化、渔村文化等内容的长江文化公园将成为最美江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实现通江达海,打造中轴崛起新支点
长江常州港段迎来繁忙的运输季节。江面上船只来往如梭,一艘艘满载煤炭、钢材、建材等生产生活物资的船舶在航道上有序航行。目前,常州港拥有对外开放码头5座、万吨级泊位10个,年货物吞吐量超过6500万吨,其中外贸运量超1200万吨。
向海而兴,产业跃升。常州高新区长江岸线通江达海的核心优势进一步显现。
今年疫情期间,在公路运输受阻的情况下,外贸企业纷纷通过“陆改水”新方式解决物流难题。一季度,常州海铁联运量排名全省第一,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益”。
作为全国制造业高地及多个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结点,常州高新区还同时统筹铁路、公路、航空建设,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常泰长江大桥正抓紧建设、南沿江铁路加快建成通车,再加上奔牛国际机场、长江常州港,发达的内河水运航道网、交会的公路铁路网,交通中轴枢纽的区位优势日益清晰,主动脉作用日益彰显。
畅达有形之路,打破无形壁垒。常州高新区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获评全省首批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区;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成功获批江苏省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常州—上海海铁联运班列、常州—马尼拉国际货运航线、“常西欧”班列正式开通,成功入选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有效连接起沿江省市和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汇入世界经济大潮。
百舸争流千樯竞,借风扬帆奋者先。高质量发展的“长江之轨”接续铺展,常州高新区正以绿色发展的新坐标积蓄新动能,共创美好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