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溧阳塑造文旅产业新地标:“宝塔湾”遗址公园焕新归来
2022-07-12 09:29:00  来源:常州日报  
1
听新闻

郏燕波 邵曦乐

溧阳护城河,碧波荡漾,河畔绿树成荫,一片美丽的夏日风景。沿河步行,在高静园东面工农桥河道的上方,还有一片引人注目的景色,那就是不久前修建完工的“宝塔湾”遗址公园。

在老城厢复兴的背景下,溧阳市委、市政府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聚焦“532”发展战略,系统谋划并作出部署。苏皖集团勇挑重担,以努力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使命担当,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用“绣花功夫”聚力塑造文旅产业新地标、城市活力新引擎,为溧阳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县域样板作出新的贡献。

有意有景有生活

溧阳市委书记叶明华说,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绝不仅仅是为了拿牌子,而是要通过创建,不断丰富城市优质供给,真正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更高。

“现在这里修建好了,我们又多了一个散步、健身的好去处,住在这里就像住在花园里。”家住爱尚嘉园的张爱琴见证了“宝塔湾”几十年来的蜕变,看着眼前老城区愈发高品质的转型,她一脸笑意。

在老一辈溧阳人的心里,“宝塔湾”名气最大的要属“灯光球场”。这座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露天球场,举办过不少体育赛事、文艺汇演和群众集会。坑坑洼洼的石头台阶、环绕四周的石块围墙、场边的钢管栏杆和水泥电线杆……这些,是几代溧阳人的回忆。

2021年,占地约30亩的溧阳城区“宝塔湾”遗址公园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公园在设计规划上侧重保护现有历史遗存。同年9月,“宝塔湾”遗址公园被确定为江苏美丽宜居城市专项类试点项目。今年1月,公园西广场向市民开放。目前,公园已全部竣工。

重建的文昌阁高近21米,古色古香。宝顶为宝塔造型,黄铜铸造,室内构架采用菠萝格高等级木质材料,内圈8根菠萝格木柱到顶。楼梯沿内圈柱网环绕上去,各层均做五踩斗拱,一层墙体用400×200×200毫米的方整石砌筑,檐口下石墙做石浮雕,二、三层均做明式直棂短窗。

“我们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照片,推算出文昌阁层高、本体的收分、宝顶的样式等,结合原城墙西侧修复的一段平台,复建了这座三层八面盔顶式样的阁楼。”“宝塔湾”主创设计师、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与详细规划所所长张麒告诉记者,文昌阁的石雕都是请苏州的老石匠制作的,做工考究精细,宛若天成。一层的藻井则由山西的木雕匠人打造,不用钉子,利用榫卯、斗拱堆叠,工艺繁复且绚丽。

“在鲁仙宫的重建中,我们同样采用了木结构框架。砌墙用的老旧青砖是原来鲁仙宫里的,保留了‘历史味道’。”项目负责人蒋波介绍。

在灯光球场的改造上,设计师也保留了“老味道”:充满年代感的围墙,时尚的涂鸦,四根“守护神”般的电线杆,篮球场上的石子划线全都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这次我们重新浇筑了地面,仿照原来的式样重新定做了大门,尽可能保持球场原来的风貌。”张麒说。

“我们希望‘宝塔湾’遗址公园,能够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城市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同时也能给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休憩空间。”苏皖集团副总经理王英磊告诉记者。

有文有史有故事

“宝塔湾”的叫法来源于“文昌阁”。明万历年间文昌阁建成后,溧阳老城东南角这一带,人气就旺了起来。因文昌阁形似宝塔,民间俗称这一地方为“宝塔湾”。也就是说,先有了“阁”,后成了“湾”。

说起文昌阁,还有一段历史考证。明万历年间,教谕金维基创建了文昌阁;明天启四年(1624),知县董允新重修之;清康熙三年(1664),知县徐一经修葺之。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文昌阁第一层楼供奉文昌帝君像,庄严肃穆;第二层供奉汉、唐、宋五位先生神碑,有蔡伯喈、李太白、陆鲁望、杨中立、朱文公,这些人在文坛上均有成就,都曾经到过溧阳,且当时溧阳人民也均受其教化。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县武二酉修葺文昌阁;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县张经邦改修之;清咸丰九年(1859),知县那不昌修葺之;清咸丰十年(1860)四月十三日,文昌阁毁于战火之中。清光绪十四年(1885),知县李超琼重新兴建文昌阁。

据悉,民国时,文昌阁从外到内、自下至上,有邑人史恩绵书“五云多处”、清知县杨家马原书“威震华夏”、清知县朱湘书“江山一览”、无锡人蔡延槐书“远野来青”四块牌匾。1941年,日本兵进入溧阳城,文昌阁再次被焚毁。因为一次次的修葺和重建,文昌阁变得异常坚固。在惨遭日军焚烧后仍然留下了一座城墙基,这是目前溧阳保存最好的一处古城墙。城墙为东南向,全长约50米,存高约6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溧阳县政府对这段古城墙进行了妥善保护,并立了文保碑和文保牌。

和这段老城墙一起留下的,还有一座赈灾纪念塔。这座塔身刻有“溧阳旱灾赈济纪念塔”九字篆书的烛台形石塔,建于1935年,通高4.4米。这座塔的塔身虽已斑驳,可它背后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据《溧阳县旱灾振济纪念塔文》记载:1934年,溧阳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特大旱灾。自春至冬,滴雨未落,境内田地一片荒瘠,年终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怨声载道。面对灾情,县府联合社会团体暨地方人士共同发起组织了“溧阳旱灾赈济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分赴北平、上海等城市,奔走呼吁劝募救灾。世界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中华义赈会等多个团体鼎力相助,先后来溧阳施放冬春两赈。施钱、米、豆、麦、饼饵等,折合银币二十余万元。劝募赈灾期间,来自四面八方捐募的爱心钱粮,使灾区数十万濒临饥亡的灾民逃过了“鬼门关”。

为铭记这段恩情,溧阳特意修建了这座旱灾赈济纪念塔。

提到“宝塔湾”,还有个不得不说的历史遗存,那就是坐落于溧城街道体育巷的鲁仙宫。鲁仙宫是奉祀土木工匠祖师鲁班的地方。据《溧阳县志》记载:清末在宝塔湾东建有平房3间,门首挂“鲁仙宫”竖额,宫内供奉鲁班塑像。每年农历九月十二日,城乡泥工聚集在鲁仙宫祭祀。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