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新农宅
■何一智 夏晨希
许亦皎 图文报道
本报讯 “终于拿到了新房钥匙,激动,开心!”19日,随着最后一名村民拿到了芙蓉湖畔雅苑一期新农宅钥匙,芙蓉宅改项目首批166套新农宅全部迎到自己的主人。
芙蓉片区位于横山桥镇东部,水网纵横,有着“十万八千芙蓉圩”的美誉。记者从常州经开区住建局获悉,其他宅改项目如横山桥镇周刘家村,横林镇狄坂村、双蓉村,遥观镇渔庄美丽乡村等,目前均在有序推进中,计划改善农宅近1500户。
农居焕新,擦亮江南水乡名片
17日,芙蓉片区梁家桥村村民梁正兴领到新房钥匙。三层楼房占地14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全家六口人住着很宽敞。门口还有花园,配有两个停车位,“从住了40多年的老房子搬进‘洋房’,我们现在住得比城里人还好”。
芙蓉宅改北集聚区总用地面积287.44亩,将建设491套中式风格房屋,是目前常州经开区规模最大的宅改项目,主要用于沿江高铁新建项目所涉及的芙蓉各村宅基地改革。本次交付的是一期项目,共166套,建筑面积在200—350平方米之间。经过2年多精雕细琢,这里实现了从一片藕塘到美丽乡村典范的嬗变。
仅一水之隔的周刘家村,也在进行一场美丽变革。该村包括6个村组、218户农户,三面环水,河塘众多,且村内无一家工业企业。为扩大宅改政策红利覆盖面,村党总支多方争取后,周刘家村农房翻建工程成功纳入常州经开区美丽乡村建设“六个一”示范项目,将打造常州经开区首个在原址范围翻建的“宅改样板”。
“坚持‘保留芙蓉水乡原始风貌’的翻建原则。”梁家桥村党总支书记梁晓东表示,村庄原有的路网、桥梁、河塘、古树等依旧保留,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江南水乡意境。
政策出新,实现民居人居环境“双提升”
打造宅改集聚点,实现民居品质和人居环境“双提升”,安置成本和土地资源“双节约”。横山桥镇党委副书记程金介绍,在宅改模式下安置村民,政府可节约建房成本约1400元/平方米,节约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入校舍改建、医院提档、道路提升等民生领域,带动芙蓉片区综合提升。周刘家村项目实施后,户均建筑面积由180平方米提至240平方米,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则由113亩减至80余亩。
农房怎么建,百姓说了算。在宅改中,一个特殊的村民自治组织——宅改议事会建立起来,成员全部由百姓投票选出。宣传发动、政策制定、方案设计等农房翻建全过程,由议事会深度参与。
“以改革唤醒沉睡的资源。”程金说,将打造芙蓉宅改北集聚区一期1.0版本,升级周刘家村农房翻建项目2.0版本,创新推出蓉湖、双庙、五一等一批村级农民集聚点项目3.0版本,有效实现土地提效、农房提质、环境提优。
横山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姚贺表示,锚定“常州新农村建设样板”定位,到2025年,全镇3000户农宅将焕新提升。
业态上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地
据了解,在芙蓉湖畔雅苑小区西侧1万平方米的公建配套区,还融入乡村振兴展示中心、芙蓉湖畔党群服务中心,以及非遗展示馆、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等业态,预计年底开街。
与此同时,芙蓉片区东部地区规划布点千亩荷塘、千亩湿地、千亩良田,生态廊道贯穿南北,串点成线,相映成趣,尽显农耕之美、田园之美、生态之美。
“统一规划、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姚贺说,年内横山桥镇将继续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通过“工改+宅改”双轮驱动,在系统化全域化推动片区更新的基础上,融入高标准农田、美丽乡村、特色田园等建设,努力打造功能分区更明晰、城乡环境更优美、百姓生活更富裕的“城乡融合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