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传的文庙、文脉延续的常州府学、曲径通幽的未园,还有传承红色基因、精神永存的瞿秋白纪念馆……这里的每一处都承载着常州古延陵的灵气与脉动,流淌着以文化人、尚学创新的雅致风尚,这里便是浸润着千年古韵的常州主城核心区之一——荷花池街道。
今年来,怀揣着中心城区的人文情怀,肩负着对创新发展的历史担当,聚焦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荷花池街道围绕钟楼区“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和打赢“七大争先仗”总体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以“清单+专班”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谋发展,全面推进人文荷花池高质量发展。
老城复兴:有机更新,城市品质新提升
东起小河沿,南临延陵路,西至长江路,北枕沪宁铁路,这便是荷花池街道4.09平方公里的范围。它在钟楼区的面积不大,却是全区、乃至全市老城厢的重要腹地。为奏响老城复兴进行曲,荷花池街道有序实施大庙弄片区等一系列的提升项目。
“你看,中山堂还是那个样子。”一直居住在大庙弄片区的潘女士告诉记者,如今的中山堂,最初是城隍庙,民国时期改为“中山纪念堂”,这与她小时候记忆中的中山堂相差无几。还有位于大庙弄内的古银杏,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玉佩弄沿街的5栋建筑也均列为了文物保护建筑。
保护并不是一动也不能动。大庙弄片区的改造提升不仅留住了历史,同时还有对老城厢商圈的有机更新。三鲜美食城、常州糕团店、德泰恒等驰名美食都进行了出新;华鹰、金店、良贸立面改造基本完成;目前正加强国有资产归集,同步与相关单位就合作运营方案加强磋商。
与此同时,围绕南北大街商圈融合,中心城区错位竞争,大庙弄片区的有机更新正引领中心商圈焕发新生。新世纪商城立足打造中心城区地标商业综合体,从内部装修、品牌更换到商圈活动、营销策划逐一精心打造;常州金店总店面向青年客群以Tiffany蓝为基调重塑品牌形象;老凤祥结合大庙弄方案全面改造提升;正方京城依托澳娱国际化资源,打造内街广场灯光娱乐装置和墙壁彩绘;西横街—正方京城—玉佩弄,打造活力网红街区,肖四女、在之间、椿熹铺、直到日落等网红店铺纷纷入驻,街区初具形态规模。
老旧改造:居有所宜,小区旧貌换新颜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谢女士骑着电动车回家,以往她总要为一个停车位在小区附近转半天,但如今荷花池老大楼的闲置绿化带在听取居民建议后,已部分改为非机动车停车位。不远处,在天皇堂弄小区散步的杨女士,对小区环境改造后大有提升表示认可,她说:“就几个月的时间,小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不仅外墙翻新、绿化更靓,而且累了还有专门设置的休憩座椅、坐凳。”
另一边,西横街北弄也成为荷花池街道老旧小区改造后“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的缩影。经过改造后的西横街北弄,老房子修旧如旧,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烟火气息依旧;搭建文化空间,设置主题活动,传承延续数百年的传统习俗,让市民走在小巷就能邂逅古老旋律……
其实这些都是街道在旧改实施前期,和社区组成工作组,利用晚上下班和周末休息时间,开展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电话沟通以及座谈会,认真听取居民诉求和合理建议,形成的让众多居民切实满意的改造提升。
为确保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品质,街道充分依靠居民智慧和力量,以小区为单位成立居民监督小组4个,成立项目临时党支部1个,积极同建设、监理等单位沟通,要求施工方严格对照项目清单,严把施工质量关,以专业的素养、精工细活出精品的态度,让改造成果经得起时间的验证,赢得居民口碑。例如,对外墙颜色选取、材料采购送检、工艺程序设定等各个环节从严把关,打造居民满意工程。
目前,街道邮电路小区、西横街北弄、玉带路小区、天皇弄单号楼以及双号楼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一期项目已全部完工,共涉及46幢、覆盖1079户,改造后的老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玉带公寓、荷花池社区散居楼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二期目前土建已基本完工,市政景观已完成过半。今年10月份压茬推进荷花池公寓、北大街社区散居楼、西新桥一村散居楼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三期,目前土建施工已完成过半。
社区组成工作组,利用晚上下班和周末休息时间,开展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电话沟通以及座谈会,认真听取居民诉求和合理建议,形成的让众多居民切实满意的改造提升。
为确保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品质,街道充分依靠居民智慧和力量,以小区为单位成立居民监督小组4个,成立项目临时党支部1个,积极同建设、监理等单位沟通,要求施工方严格对照项目清单,严把施工质量关,以专业的素养、精工细活出精品的态度,让改造成果经得起时间的验证,赢得居民口碑。例如,对外墙颜色选取、材料采购送检、工艺程序设定等各个环节从严把关,打造居民满意工程。
目前,街道邮电路小区、西横街北弄、玉带路小区、天皇弄单号楼以及双号楼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一期项目已全部完工,共涉及46幢、覆盖1079户,改造后的老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玉带公寓、荷花池社区散居楼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二期目前土建已基本完工,市政景观已完成过半。今年10月份压茬推进荷花池公寓、北大街社区散居楼、西新桥一村散居楼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三期,目前土建施工已完成过半。
楼宇经济:升级重塑,做优做好“荷管家”
“我们企业怎么以票管税到以数控税,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的转变。”12月16日,荷花池街道楼宇经济“荷管家”邀请财税方面相关专家,为辖区企业所需做专题税务讲座,细细分析了15个企业常见税务风险的解决方案与思维方式,帮助企业打通财税筹划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楼宇经济“荷管家”,是企业对街道驻楼员的别称。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人才招聘、专题讲座等服务活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让企业深植于此。
据了解,街道辖区的各类型商务楼宇有28座,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000多家。街道给每座楼宇都配备专门的“荷管家”,通过“定向式”“管家式”“链条式”服务,擦亮“荷管家”服务品牌。
今年,更是联合常州市地方企业征信服务平台,率先搭建“荷花池街道企业信息采集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实现跨部门联动与数据共享,率先走出数字化服务新路径。该系统按照辖区企业名录,分类建立数字台账,紧密结合基层“荷管家”的工作流程,实现了企业走访信息现场填报、统计数据实时汇总、分析决策动态支持。
截至11月,“荷管家”们共走访企业一千七百多家,走访率达到71%,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上百件。街道内十大重点楼宇税收全年预计2.69亿元,1000万以上楼宇6幢,其中5000万以上楼宇1幢,税收超百万企业40家。
营商环境:全力做优,力争指标新突破
聚焦城市型经济发力点,在提升商贸服务业、外资到账、精致型产业项目等竞争力上迈出坚实步伐。近日,钟楼区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荷花池街道拿出的答卷成绩亮眼。截至11月,街道超额完成实际到账外资目标;重点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41.6%;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8.4%,新建重点项目开工率100%,投资总额超时序进度17个百分点。
据了解,今年无论是区里还是市里,外资到账任务的压力都很重。但荷花池街道能超额完成,依靠的是良好服务、做优环境。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吸引外资不仅要靠政策、靠优惠,更要靠服务、靠营商环境。让营商“软”环境培育街道发展“硬”实力,街道经济口子的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周边环境建设、荣誉申报等各个方面都给企业提供最大的服务,积极地走访企业,了解企业情况,不断拉进和企业之间的距离。街道有家企业在预计年内有外资到账可能时,其负责人第一时间主动告知。街道积极与钟楼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工商注册、银行开户各类手续同步推进,在全市整体外资完成相对艰难的背景之下, 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肖四女乐山跷脚牛肉店作为首店首牌一进常州便生意火爆,吸引了大批食客慕名前来,这背后也离不开街道的尽心服务。由于各种因素限制,该店所在的正方汇街区招商困难,街道经发局在了解情况后,主动担当,会同市场监管荷花分局、街道综合执法局、行政审批局等相关部门,对于符合环保、消防等各方面要求的品牌店铺,开展联合上门审批,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落户开业。
与此同时,荷花池街道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加速转型,支持大华从出口为主向优出优进并重转型,积极探索尝试B2C的电商零售模式,推动企业从流通向制造、设计延伸,培育新优势。
社会环境:治理创新,绣出精细高颜值
“我们要细分网格全要素管理,不仅要压实队伍主体责任,更要根据辖区特点,分解长效管理考核项目,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战优化长效管理模式,不仅有罚更要有奖,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连续两次钟楼区长效管理考评中,荷花池街道都排在前两位,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小波表示,为强化争先进位意识,聚焦问题清单,抓细抓小,夯实基础,通过“服务、管理、执法”三步走的方式,全面整治“脏、乱、差”问题,市容环境优化效果显著。
针对基础设施破损开展专项治理,今年以来,街道修复破损道路100余处,约2000余平方米;修复人行道板110余处,约1000平方米;修整树穴60余个;更换破损井盖130余个,破损围墙修复粉刷40余处,约3700平方米,极大提升了市容市貌,畅通了城市“血液微循环”。
位于街道的华侨城、文锦园周边城市管理示范区建设推动全街道城市管理迈上新台阶。坚持示范引领,8个垃圾分类省级达标小区(含3个两定一撤小区)创建工作顺利完成,让垃圾分类成为绿色生活新时尚。
为进一步规范中心商圈周边非机动车停车秩序,街道联合交警、城管开展主要道路的非机动车停车管理工作,采用“管理+引导”模式,疏堵结合,巧用“划、宣、劝、拖”四字诀,通过发放宣传单页、设置提示牌等引导市民自主规范停放;通过增设停车点位、拓展增量资源、充分增容引流;通过志愿劝说、拖移车辆等对手段对非机动车违停进行专项整治;老城厢内的市容环境秩序和道路通行秩序得到了质的提升。
下一步,街道将依托城市物业项目,发挥警城联动作用,创新以街道为管理主体、万物云城为实施主体、各服务单位为服务主体的“1+1+X”标准化城市管理模式,集中力量攻难点、破堵点、出亮点。严格按照12个没有、20个有的标准,对标先进城市要求,补齐短板积极创新,借力老城厢复兴和老小区改造的东风夯实基础建设,提升管理成效,真正实现匠心管理。
民生实事:细节着手,幸福底色更鲜亮
12月1日,荷花池街道法治文化广场建成。“在改造之前,这里是一个年久失修的破旧小广场,随意停车、乱搭乱建、乱堆放等情况严重,我们都不愿意来。但现在这里可真的不一样了。”家住西新桥三村的陈先生表示,街道和社区为他们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建起了一个颜值高、内容实的法治文化广场。这不仅一改之前人民群众的不满,更通过广场墙面、走廊、草坪、河边围栏等载体,使街道多了一个法治文化阵地,也使广大居民有了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新阵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破解老旧小区消防自救能力偏弱难题,荷花池街道着力打造“3分钟消防救援圈”,打通生命通道,用心铺就救援“畅心路”,全力保障救援“定心水”。衔接供电部门以及智能充电设备企业,建设集安全宣传与平价充电于一体的智能充电桩160个,推动破解老旧小区电动车楼道停放和飞线充电的老大难问题。
此外,在通济河岸坡的“三乱”整治和建成万福桥生态廊道的同时,街道启动荷花池街道西新桥二村洼地治理配套河岸整改工程。整治后的岸坡满足防洪及整治规划要求,提升了河道水环境,改善了河道整体面貌。目前,通济河水质达到Ⅲ至Ⅳ类水标准,并于2021年获评市级“五好河道”。
其实这些都是为了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街道创新培育民生“微实事”服务品牌。为认真贯彻落实“学党史 办实事”精神,街道创立“荷花幸福节”,做实10大类100件民生“微实事”,积极打造“荷力办、荷您意”政务服务品牌,让“小荷聊民生”“青松林”“四邻一心”等社区建设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