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5日常州讯 10月25日,常州经开区党政企代表团结束了为期4天的产学研活动,跨越1800多公里的“双城”对接,让经开企业满载而归。
江苏江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东北大学签约,与11名高校学生达成签约意向;常州博瑞电力有限公司与24名高校学生达成签约意向;中车戚墅堰所与吉林大学签约……一份份简历、一项项合约,经开与沈阳、长春两市在交流碰撞中擦出产学研的“联姻”火花。
线上“走”到线下,22家经开企业“牵手”高校人才
在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吉林大学3所高校的招聘会中,学生们求职热情高涨,向心仪的企业投下简历。江苏江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人员吴伯欣表示,2008年起,企业就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了一大批冶金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从线上‘走’到线下,此次校园招聘会拉近了企业和学生的距离,成功率大大提高。”吴伯欣介绍,3场招聘会上,企业共收到11份简历。对于引进的人才,企业会提供一系列扶持政策,实现从“引得进”到“留得住”的跨越。
常州博瑞电力有限公司是招聘会的“香饽饽”。“多亏了政府在环境、住房等方面的政策,让企业得以吸纳一批来自外地的技术型人才。活动还加强了我们与其他企业、高校之间的联系,拓宽了我们的人才招聘渠道。”企业招聘人员毛羽丰介绍。
“您好,请问在企业工作的发展空间如何?”在坤泰车辆系统(常州)有限公司的咨询台前,东北大学研三学生吕璞正了解相关信息。吕璞的研究方向是仿真学,坤泰的仿真工程师职位与她的求职意向正好吻合。“仿真学的发展空间很大,我希望企业能提供平台让我扎根仿真行业,做出成绩。”吕璞说。
3场校园招聘会提供了3000余个岗位,涉及化学化工类、土木类、材料类等40多个热门专业。其中,经开区共有22家企业参加,累计达成引才意向218人。
据悉,此次校园招聘会是经开区第一次在异地举办的大型集中招聘活动,此前,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提前对接辖区内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与各校专业、学科及人才培养特色达成匹配。“未来我们将常态化组织这样的校招,为企业和高校学生牵好‘红线’。”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丁志伟说,要坚定不移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最强驱动、最强引擎,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质资源与服务,助力常州成为人才政策洼地、创新高地和发展福地。
政府牵线搭桥,推动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东北大学解了我们企业在技术方面的燃眉之急,不然,我们的智能居家养老装备项目很难落地,感谢政府的牵线搭桥。”10月22日举行的“龙城英才计划”沈阳推介会上,江苏德尔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东北大学签订智能康养装备物联工程研究项目,主要围绕智能康养装备进行技术开发与研究。企业董事长许云初表示,常州市和经开区两级政府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为企业提供了招才引智的机会。此次签约,企业对接了3位东北大学教授,共同开展项目研究。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工业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王峰是项目的带头人之一,深耕机械设计领域20余年。在他看来,此次智能康养设备项目的合作,切实带动了高校人才的转化,提高了协同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我们调动全所力量参与项目研究,同时把该项目列入学校‘十四五’时期重点研究内容。”王峰透露,长期以来,研究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至今,所里与国内各大装备制造业企业合作的项目达600余项。
“以前,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好比‘大海捞针’,无法精准找到对口专业人才,如今可以非常便捷地找对人、解好题。”许云初感慨,未来,企业还计划引进20名东北大学研究生,为企业在智能康养设备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东北大学的“老伙伴”,江苏江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此次又向学校抛出合作的“橄榄枝”——共同开展高钛铁合金脱铝提纯技术和高纯硅锰合金制备技术的研究。“我们企业反复试验都没有成功,还是得靠学校的专业力量。”集团分公司江南铁合金技术能源部技术主管林一飞认为,此次产学研合作,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实”,不管是前期对接还是现场交流,都有许多“干货”。
面对仿生方向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中车戚墅堰所“牵手”吉林大学,依托吉大仿生团队在仿生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优势,围绕仿生机械、仿生材料、仿生智能与仿生健康四大领域,打造仿生前沿科技创新高地。作为吉大校友,中车戚墅堰所科技管理部副部长张永升此次重回母校,感慨颇深。他表示,近年来企业与吉林大学的合作,成功实现了产业与科技研发的完美结合,成为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强力助推器。
在这场产学研的强强“联姻”中,经开各级政府部门做到了张弛有度,在企业不需要的时候“隐身幕后”,在企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搭建起各个层面产学研合作共赢的平台,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