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19日常州讯(常景轩) “作为横山桥殡葬综合改革的第二阶段,我们马上要启动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建设,将殡葬整治、墓葬安置区、生态人文广场、新型生态节地安葬区等多功能融于一体,打破传统的墓区理念,建成后就是一个生态的大公园。”8月9日,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殡葬改革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是加奇指着最新的规划效果图描述道。
长期以来,横山桥镇辖区内清明山、芳茂山是不少人心中的“风水宝地”。截至2020年,全镇共有各类殡葬单位29家,总占地面积2055亩,其中林地2005亩、农用地50亩。每到春节、清明等重要祭祀节日,居民常常携带纸钱、香烛等物品进山祭祀焚烧,带来不小的林火隐患,既造成了林业资源损失,又严重损害了横山桥的对外形象。
近年来,该镇结合清明文明宣传月活动,大力推行绿色祭扫,利用鲜花换纸钱、自媒体结合志愿者宣传等方式,引导服务对象逐步转向无纸化祭扫,大大降低山林火情的发生,减少大气污染。然而,随着墓地不断扩大,山林资源仍在不断减少。
“生态环境、山林资源是横山桥的财富,是永续发展的最大家底,必须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为子孙后代积累绿色财富。”横山桥镇党委书记徐海说,2018年,横山桥镇启动殡葬综合改革,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对当地选择壁葬的群众,一次性免除人均1200元左右的殡葬基本服务费。
“殡葬改革内容敏感、涉及面广,实施难度比较大。”推行过程中,是加奇深有感触,“必须做到想透、说清、干实,把殡葬改革的道理、法理向群众讲清楚,让群众从心里接受、自觉参与,而不是简单粗暴搞‘一刀切’。”传统殡葬习俗由来已久,群众能不能接受壁葬?横山桥各级干部心里都打了个问号。
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就会跟上。在奚巷、东风、新安等对“墓区经济”较为倚重的村,党员干部们纷纷带头行动起来。去年,梁家桥村启动第一批农村自留地征收,由于迁至公墓的费用比较高,安置问题一度成为困扰村民的难题。与此同时,村民们对殡葬改革政策仍处在犹豫观望状态。这时,党员周志林主动响应政策,带头破除土葬旧俗,将家中3位老人的骨灰迁至万佛陵园内的三圣禅寺壁葬区。
“陵园环境十分优美,家里人也都很支持,按照政策,政府还为我免除了3000余元的安葬费。”今年,村里启动第二批自留地征收工作,周志林“现身说法”,自发当起了殡葬改革“宣传员”。
事实证明,党员干部带头了,群众的顾虑也慢慢打消了。芙蓉社区居民李晓峰坦言,原本农村丧葬对不少家庭来说是一个较重的负担。“这两年,社区结合道德讲堂、社区天天乐等活动,向我们宣传一些移风易俗、绿色节地的理念,再看到身边的党员干部自己都选择了新方式,我们也就没那么多顾虑了。”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随着殡葬改革的逐步推进,群众身处其中、参与其中、感悟其中,原先丧葬中的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之风也销声匿迹,厚养薄葬之风逐步盛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横山桥镇已有252户居民享受到殡葬兜底服务的政策福利,累计节约殡葬消费支出600余万元,节省林地面积300多平方米。
“生态、土地、民生,是我们殡葬综合改革要算好的‘三笔账’。”徐海透露,下一步,横山桥将持续以公益、惠民、文明、生态殡葬为方向,打通村级骨灰堂、墓园、散埋乱葬“退出通道”,为镇村规划建设发展提高整体空间利用率。同时,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树立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新理念、新风尚,让横山桥成为真正的绿色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