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10日常州讯 近日,常州市经开区遥观镇垃圾分类科普宣教中心正式启用,面对公众免费开放,成为遥观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打卡点,也成为遥观镇生态文明教育的示范点。
该馆位于遥观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南侧,利用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暂存点改建而成,连接易腐垃圾处置中心,总面积达2000余平米,既是静态的垃圾分类学习空间,也是动态的垃圾处置实景展示窗口,更是遥观镇青少年志愿者培训的发展平台。
创新模式,实景互动的沉浸教育带来全新体验
一走进展厅,巨幅的垃圾山剪影压迫而来,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尽显眼前。蔓延至脚边的还有“垃圾山”倾覆而出的真实垃圾。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与现场布置使得参观者瞬间产生置身于垃圾围城的感觉,真切感受到垃圾分类的急迫。
类似这样的实景互动式元素,是整个科普馆最突出的特点。踏上时光之镜,随着时间线看到玻璃栈桥下各种真实垃圾的自然降解时间,感叹于保护土地的责任;越过玻璃橱窗,看着隔壁易腐垃圾处理中心将成堆的果皮菜叶变成高品质营养土,惊叹于垃圾再生改善土壤的奇效;围坐纸板桌椅,动手翻一翻画板,“垃圾遍野”变为宋剑湖“惊鸿一瞥”,叹服于鼓励动手参与垃圾分类的巧妙构思。实景互动带来的沉浸式教育,可以让垃圾分类科普“活”起来,也能让垃圾分类教育“沉”下去,完美放大了“实景+互动”的寓教于乐效果,极具“身临其境”般的画面感和代入感,让参观者体验到感官的震撼和思维的认同。
精心设计,纵横有序的清晰脉络引导趣味探索
科普馆分为四大区域,分别是多媒体中心、展示大厅、多功能活动中心以及易腐垃圾处置中心。馆内既有大量垃圾分类的科普知识,也有生态文明的文化展示,元素丰富、内容翔实。
科普馆的设计者别出心裁,将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进行融合深化,通过“2+3+4”的方法,见遥观“垃圾分类”之行动而得遥观生态文明建设之实效。“2”即垃圾危害的时间和空间表现,“3”即垃圾污染水、土、气的三个污染方向,“4”即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线。整个科普馆通过展示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落实污染防治的具体成效,突出遥观镇“红领绿播”的生态品牌。
多媒体中心将循环播放《垃圾围城》纪录片,让参观者直观了解每天生活、工作产生的垃圾到底去了哪里。
展示大厅分为垃圾危害区域、垃圾分类治理区域,通过垃圾洲介绍、垃圾污染环境徐徐展开,讲述垃圾分类必要性和垃圾四分类后的各自去向。
多功能活动中心展示废物再利用,废木板搭的小鹿、卷纸筒做的大象,纸板制成桌凳,绳网拉成照片墙,垃圾分类小鸟回家游戏等,丰富的配置搭建起青少年志愿者开展活动和交流学习的发展中心。
易腐垃圾处置中心位于玻璃橱窗后,除了系统介绍工作原理的墙面,还可观看操作的全流程,接触有机营养土。后期,科普馆将与“精美小菜园”、“最美阳台”等合作,推动垃圾资源利用的土壤改良计划。
高点立意,全面覆盖的宣教体系推动绿色发展
近年来,遥观镇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固废宣传、植树造林、水环境治理、公厕提升等一系列工作,治水治来了桃花水母,治土治来了地衣,治气治来了白鹭,收获了生态环保的“遥观三宝”。而作为常州的四大湖泊之一的宋剑湖更是详细记录和见证了遥观环境生态的优化、美化和亮化。
垃圾分类科普馆建立后,与宋剑湖环保教育基地、光大环保教育基地共同构建起遥观镇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路线,成为遥观镇“红领绿播”生态品牌的重要载体之一。今后科普馆将举办各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发展壮大遥观的小小志愿者队伍,通过有机营养土搭建最美阳台绿植种植小课堂,利用可回收垃圾组织“变废为宝”才艺大比拼,组织青少年志愿者踏上生态线路领略遥观生态之美,播种下绿色文明新风种子。(杨天文 梅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