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小暑:“上蒸下煮”,开启“蒸笼”模式
2021-07-07 10:24:00  来源:常州晚报  
1
听新闻

今天,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节气。小暑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高温高湿的“桑拿天”将会出现。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不,小暑前夕,常州的“蒸笼”模式已经提前开启。并且,小暑期间远远不止高温高湿这么简单,台风也是这个时节天气舞台的一大主角。去年整个7月我们躲过了台风,今年还会这么幸运吗?

雨水下下停停,中旬初有望出梅

一提到梅雨季,大家都盼着雨神手下留情,因为潮湿闷热的日子实在不舒适。今年的梅姑娘的确也不负众望,给足了大家面子,雨水都是间歇着下,三天两头会有太阳露脸,晒不干衣裤的日子屈指可数。

眼下,前一轮的雨水暂停,阳光灿烂,气温就“傲娇”了,最高温一下子就上了30℃,昨天最高气温是35.2℃,室外体感高温38℃,空气湿度在60%-70%,闷热潮湿让我们提前感受了“小暑”的暑热。太阳高照,小伙伴就迫不及待来问:“这是不是要出梅了?”不着急,不出两日,新一轮的雨水又要来了。

这雨还要一直下,到底什么时候会出梅呢?市气象台副台长吴建秋表示,常州常年的出梅时间在7月10日,去年更是经历了43天的超长梅雨季。今年虽然入梅偏早,且到目前为止梅雨时期的降水量较往年偏少,但眼下预测本月8-10日仍有持续性的雨水要来,所以并未达到气象意义上的出梅标准,大家盼望的出梅还得等上一等。预计7月中旬起始,随着副高北抬,常州有望出梅。

7月11日入伏,梅雨恐与高温无缝衔接

这头梅雨的余威还在,那头入伏已经近在眼前了。7月11日(本周日),我们将正式开启今年的“三伏天”。今年“三伏”时长依旧是40天。7月11-20日为初伏,7月21-8月9日为中伏,8月10-19日为末伏。入伏之后,高温自然而然会成为日常天气舞台的主旋律。

从常年的气象数据来看,常州常年的高温天(日最高气温≥35℃)平均值为12天。近几年的夏天至少有半个月高温,其中,2017年出现过4个40℃以上的高温天,其余年份的高温极值多在37-39℃之间。吴建秋回忆,2013年,常州连续高温天有27个,从2013年7月23日一直到8月18日,每天都是高温天。“27个连续高温天,也就是说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都是超过35℃的高温,难以想象是怎么熬过来的。”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前不久发布的盛夏天气预测,预计今年盛夏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新疆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将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预计下半年台风接近常年偏多,主要影响东南沿海

进入盛夏,身处东南沿海地区的我们肯定对台风不陌生。国家气候中心盛夏天气预报显示,预计今年下半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中心风力≥ 8级)个数为21-23个,接近常年同期(22个);登陆或显著影响我国的台风个数为6-8个,接近常年(平均为6个)到偏多。台风平均强度为中等到偏弱。台风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7月,我国出现了1949年来首次7月“空台”,也就是一个台风都没有。专家当时分析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强度、海洋温度、海上气流强度,三方面都往不利于台风生成的方向走,才齐齐压制住了台风的形成。想来今年是不会有同样的幸运了,只希望台风雨水来临时,能少些杀伤力,多输送些凉意。

节气养生

“三伏天”注意“三防”

众所周知,三伏天不注意养生调理,很容易生病,留下病根。为此,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孟河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蔡永华,请他谈谈伏天养生有什么讲究,夏季又有什么防暑的好方法。

蔡永华介绍,伏天有“三防”,第一就是防寒。“夏季虽然天气热,但由于科技带来的便利,有了冰箱和空调的我们,所食所处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长此以往,人体容易出现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大家应该尤为当心。”他特别指出,首先要注意颈椎寒凉,切忌对着空调吹,否则易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其次喝水不能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且不要贪凉;最后要重点注意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第二是防暑。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在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应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第三是防湿。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因此,三伏天里大家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祛除湿气。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但不可只吃果蔬。如果食欲不好,可以多吃鱼虾和豆类,以补充脂肪和蛋白质,给身体供能。”

节气趣闻

已有蛐蛐叫,斗蛐蛐还早

常州蟋蟀协会的会员从外地买来的蟋蟀,一“斗”为快。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在《诗经·七月》中也有类似内容的表述,即“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而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该时节正是蟋蟀幼虫生长的黄金时期。常州市蟋蟀协会会长耿健钢告诉记者,蟋蟀属于“秋虫”,一般要到立秋之后才会听到成片的蟋蟀叫声。蟋蟀在农历七八月进入交配期,平时一向独来独往的雄虫才会与雌虫一起栖居,并开始鸣叫。

“古文里说的节气物候情况,现实中也有。这个季节也有少量的蟋蟀已经成年,开始出来活动。但是这一类蟋蟀在我们斗蛐蛐的爱好者眼中多为弱者,就好比我们平时说的早产儿,虽然叫声不小,但是战斗力不行,所以并不受爱好者们青睐。”他介绍说,品种优良的蟋蟀多生存在野外,生性孤僻,通常都是独自栖居。雄虫相遇便会对咬,也会用粗壮的后足踢打,一般可进退滚打三五个回合,落败者会退出躲避,胜利者则鼓翅鸣叫。自古以来,我国民间盛行在八九月份斗蛐蛐的风俗。

尹梦真 文 朱臻 摄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