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两侧的门通风、定时给菌菇浇水、查看土壤酸碱度……蒋福坤家门口温室大棚里的大球盖菇已经结种近一个月,预计5月中旬可以收获。在这段不忙的日子里,蒋福坤经常研读《食用菌生产配套技术手册》,提升种植技能。
蒋福坤今年72岁,家住常州新北区西夏墅镇浦河社区。他家共有5口人,妻子患有癫痫,两个儿子以及孙子都是智力及精神残疾人。多年前,全靠蒋福坤一人做电器修理维持家庭生计,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区政府推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残疾人家庭种植食用菌后,2012年镇残联帮他搭建了种植大棚、购买了1000个菌包,并邀请三新园艺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
今年,是蒋福坤种植食用菌的第10个年头。10年间,他努力壮大自己的种植规模,原先2分地的大棚现在已有6分地。“食用菌可以种春、秋、冬三季,我种过平菇、香菇、鸡腿菇等,一茬平菇生长期是23天,可以卖3个月,香菇要2个月左右成熟,可以卖半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采摘200公斤。”蒋福坤说,这些年,家里生活稳定,3名残疾人每人每月能享受540元补贴,逢年过节,镇里相关部门还惦记着他们,送来慰问金和慰问品。
等到食用菌进入采摘期,蒋福坤每天白天采摘,晚上打包。每晚12点半,他骑上电动三轮车,送往孟河批发市场。他常年在这里销售,货好,加上信誉好,总是卖得特别快。
他说:“最好的年景,一年种植食用菌收入能有3万元。”
前年,蒋福坤突发中风,在医院住了20多天。后来,身体渐渐恢复。去年,大儿子、小儿子又相继住院。蒋福坤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因此,今年结种的时间比常年晚了2个月。“好在他们的病情没有恶化。”对生活,蒋福坤依旧充满期待。
采访结束时,已是中午。蒋福坤的妻子将热腾腾的饭菜摆上了桌。“骨头汤是给大儿子准备的,韭菜、莴苣,都是自家地里种的。能吃饱、能穿暖、有钱看病,我就知足了。”蒋福坤说。
董逸 邓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