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常信院食堂阿姨“画”说防疫,瞬间惊喜千余学生
2020-05-07 13:53:00  来源:中国常州网  
1
听新闻

常报全媒体讯 白日放歌,青春作伴。经历了长达111天的漫长等待,5月6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迎来首批大规模学生集体返校。1087名学子从省内各地赶回,与早在各自岗位严守以待的全校教职工和志愿者一起,“拍下”了沉寂校园的复苏一刻。

感人瞬间:全班齐上阵,最“硬核”的志愿队伍

清晨,天空还泛着鱼肚白,在常高校唯一的整建制退伍军人专项班——“常信院军工201班”的在校学生,就在班主任骆同卫的带领下,一个不落地出现在了学校的南北门。作为迎接学生集体返校的最前线,学校门卫承接着测体温、查健康码、核对返校身份信息等一系列任务,是学生返校的关键节点。怎样帮助1000多名同学迅速通过检验,尽快进入宿舍放置行李?一周前才返校的军工201班学生,没有一个摇头,庄严地接下了繁重的任务。协助查验信息,帮忙搬运行李,协调运送物资……40套红马甲,就是40道红色的亮丽风景。

40双坚毅的眼神中,有1双稍显不同。潘泓谕,是全班唯一的女生,尽管由于学校宿舍安排,她没有随班集体于4月27日第一批返校,但刚返回学校,就第一时间换上红马甲,投入到了志愿服务中。于她而言,投身志愿服务,就像当初应征入伍,在国家的需求面前,就没有性别之分,“退伍军人,一声令下,无所畏惧”。这句话,更是军工201班的集体写照,疫情期间,全班有15人在抗疫第一线做志愿者,涌现出了贺清等一批退伍不褪色的先进典型,若有战,召必回,40套红马甲,用行动诠释着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温馨瞬间:时刻在线上,最“唠叨”的学工老师

返校前的不断关心,返校时的仔细检查,返校后的贴心叮嘱,学工老师在迎接同学们返校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是同学们口中的“唠叨”老班。返校前,每天查看学生填报情况,对定位不对、超时不报的学生进行电话询问,同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返校时,确保完成进校园、进宿舍的两次“测、查、核”工作,上报返校信息;返校后,全面落实错时错峰上课、就餐……从3月起,为同学们做好疫情防控服务,让同学们全部安全返校,成了每位学工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哪怕有一个遭遇困难,我都要尽力为他返校铺平道路”。

金立畅,是电子工程学院一位辅导员老师。翻着微信里长长的留言记录,她仍能清晰地回忆:4月起,学校逐渐落实返校安排,一位来自重点疫区的同学却患上了“口罩恐惧症”。在该同学坚持返校之下,从抒发“共情经历”为他舒缓情绪,到指引他在不同场合逐步佩戴口罩,最终消除他的恐慌,金老师用一次次的电话连线,一句句的微信留言,引导他一步步地走出了阴霾。下午3点,该同学顺利返校。4个月来,第一次不用隔着电话问声“老师好”,让彼此共同感怀,“唠叨”,换来的是同学们对学校最深的挂念。

惊喜瞬间:彩绘隔离板,最温情的“食堂阿姨”

“快看啊,食堂被图画填满了!”机制191班的吴峥圻刚回学校,就被这句惊叹刷了屏。被返校同学们频繁刷屏的,是位于校园梅花餐厅的,一块块小小的餐桌隔离板。300多块隔离板,全部被描上文字、画上图画、染上颜色,变成充满正能量的“众志成城共防疫,中国一定会胜利”绘画板。温情脉脉的“热干面,加油”,诙谐幽默的“我妈不让我和不戴口罩的人一起玩”,让隔离板完成了从“抗疫”设施到凝聚“战疫”精神的正能量标志的华丽变身。而让它们变身为校园一景的,是守着蒸笼的蒸饭师傅和挥舞菜勺的打菜阿姨。

吃着常州银丝面,想着武汉热干面。

“勤洗小手多喝水,你是听话小宝贝”,简直萌化远道而来的游子之心啊。

距离不仅产生美,更产生安全。

“我妈不让我和不戴口罩的人一起玩”——食堂阿姨,你难道要比我妈还贴心吗?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已。

“这是我们餐厅8个员工一起做的决定”。餐厅负责人刘蕊直言,当学校4月12日要求全体后勤员工返校为学生做全做足准备时,他们就想到了用这种方式为久未返校的同学们加油打气。思考标语,描字配图,每一块隔离板都写上了食堂师傅和阿姨们寄托祝福的话语。渐渐地,一些先期返校的学生也加入进来,大家合力完成了这份质朴却充满温情的礼物。同时,这些礼物也在催化着同学们的情绪:“时隔四个月终于回到学校,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我的CCIT!”(吴昊 任文珺 盛秋玲 韦祎)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