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湖北黄石,东部中心开通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服务钟楼本地,测温门、智能刷脸、智慧封条等一大批“硬核”设备精彩亮相,更有智能制造企业、工程师合作研发防疫设备……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智能设备等广泛运用、大显身手。钟楼疫情防控正在从“人防”逐渐走向“技防”。
星期日工程师正在研发红外人体热成像仪测温门
测温门+信息采集
3月6日下午1点半,来自河南的姚先生来到梧桐苑社区登记信息。他走到社区服务中心门口的测温门前,刷了一下身份证,系统显示他的体温正常,同时他的身份信息也被一同采集。
这是北港街道梧桐苑社区率先在全市安装的“硬核装备”——红外测温信息采集系统。“传统的额温枪、耳温枪使用不便,对环境温度要求很高,被测对象也有些反感。”社区书记孙云峰介绍,目前每天仍有百来人到社区登记信息,为了优化人员服务管理,于是专门在门口安装了一个红外测温门。测温门反应迅速、测温准确,配合信息采集系统,能够将来往人员的体温、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全面地记录在系统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既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近距离接触感染,又能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进行防控工作的效率。
作为全市首个智慧社区,梧桐苑社区管辖着北港街道最大的安置小区——梧桐苑,居民3463户,居住人口1.2万人。通过AI+社区平台、出入口车辆识别、人脸识别单元门禁、AI视频监控等系统,可做到人过留影、车过留牌、入楼刷脸、视频覆盖。“AI智慧系统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孙云峰说,社区运用大数据技术筛查特殊人群,严控内员、严防外员,排查效率大大提高。
隔离户装上“智慧封条”
3月8日,家住莱蒙时代的一对夫妻解除居家隔离。特殊的是,这户人家在隔离期间,大门除了张贴的纸质封条外,还安装了一个小小的“智慧封条”。
“智慧封条”是常州网联云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了应对疫情专门开发的。它被安装在被隔离户大门上后,通过物理开关,即可24小时不间断监测大门的启闭情况,系统集开门提示、触发警告、远程监管于一体。社区人员收到“异常打开”的警报后,能在第一时间联系确认开门原因,实现疫情精准监控。与智能磁吸门相比,外部人员可正常开门操作,避免不必要的误报。而且它体积小巧,安装简单,提供后台地图支持,便于统一管理。
2月17日,首批量身定制的“智慧封条”送到南大街街道双桂坊社区,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带来了防疫“黑科技”。此前,社区需要安排2-3个志愿者服务一个隔离家庭,现在只需要2名志愿者就能有效监管100多户隔离家庭,大大减少了社区工作人员巡检排查的工作量。
社区书记祁红介绍,莱蒙时代、双子星座、吾悦国际出租户多、外地人员多、外籍人口多,管控难度很大,之前还发生过纸质封条破损的情况。她说:“有了电子封条,一旦隔离户外出,我们就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等于是上了双重保险。”
星期日工程师的头脑风暴
疫情期间,由新闸创造者社区发起成立的“星期日工程师”工作组也纷纷发挥自身优势,研发智能防疫设备,助力疫情防控。
2月初,全市企业复工在即,额温枪、口罩等都是市场抢手货,有工程师提出可以做一台红外测温门,得到了其他人的积极响应。虽然不少人尚未复工,但他们集思广益,通过居家办公的方式提供了各自领域的技术方案。从提出想法到做出产品,仅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
工程师蒋威是主要研发者之一。“区别于普通的测温设备,这台热成像测温门可以快速通过、自动报警。”据他介绍,热成像测温门无需人工操作,能在0.1秒内快速检测出通过人员的温度,可广泛运用于企业、车站、学校等密集场所。当温度异常人员通过时,自动发出报警信号。目前,他们研发的热成像测温门已经得到市场认可,并即将在合作方试点。
另外,工程师岳松年还正在研发制造无人值守的智能口罩机。“口罩生产过程全部自动化,无需人工值守,既有助于防疫,又能大大降低成本。”岳松年说,智能口罩机已经投入部分零部件,制造过程正在加速中。按照他的设想,口罩将在黑灯工厂生产,投放至街头口罩贩卖机,“用户就不用从微商手上买口罩了。”
“星期日工程师”工作组成立以来,目前成员已超过500人,包括民营企业高管、高层次人才、技术人员等。组内工程师合作研发了校枪支架、人脸识别摄像头等多个项目,为60多家制造业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
吴同品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