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5日常州讯(赵家玮 张宇熠) 无论使用电脑word软件办公,还是用手机与人聊天,输入法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许多人不知道,输入法中的华文字体,竟全是由一家常州企业开发的,企业客户包括美国Adobe、微软等全球知名软件商。全国从事字体软件开发的公司仅有两家,而在常州这家企业里,有一名工作了28年的老“字神”壮仕益。老壮与字体打了半辈子交道,参与了华文字库开发工艺的制订,成为这一冷门行业的“大国工匠”。
21岁高中生花了8年打磨铅字
在牛塘镇卢家巷一幢并不起眼的老办公楼里,记者见到了今年57岁的壮仕益,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从字模厂学徒起步,成长为中国华文字库行业领军人才的故事。
老壮是武进区牛塘镇卢家巷人。1983年,21岁的他高中毕业,随后进入牛塘一家字模厂工作,一干就是8年。80年代国内技术落后,字模厂生产的铅字是字库软件开发的基础,而每一个铅字都是工人手工打磨出来的。
8年里,老壮每天与铅字模具泡在一起,从刻字到打磨,他始终在钻研。“一个铅字做得好不好,与每一笔横撇竖捺的空间结构都有关系,也就是大家讲的一个字的‘重心’。”老壮告诉记者,由于铅字体积小,因此误差计量都以“丝”为单位。所谓“丝”,就是头发丝,“一般铅字的误差都在五丝到六丝之间,也就是头发丝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老壮说。
1991年,中国计算机产业尚未成型。字模厂的合资企业之一率先试水,在牛塘镇成立了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华文字库软件的开发。老壮由于经验丰富,被老板“相中”,调到公司担任其中一个字体项目的负责人。
最后一道“把关者”,参与开发80套华文字库
一个华文字体文字的诞生,需要经历五道工序。从字模到扫描,再到曲线描摹,最后经过字库项目负责人和汇总审核,才会被收录到字库中。进入公司后,好学上进的老壮从零开始,不断学习专业知识,逐渐从项目负责人成为技术部经理,负责所有字库项目的汇总审核。
把握最后一道“验收关”,需要把关者有丰富的经验和非凡的悟性,“一个字哪里粗了,哪里细了,哪里字体结构不合理了,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发现。”老壮说,这些技能的得来,与他8年沉浸在铅字工艺里的经历密不可分。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的国际商报开始启用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华文字体,作为报纸印刷的标准字体。
在老壮的书架上,厚厚的《辞海》、《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典籍一应俱全。“干这行,只能不断学习,才能将字库越做越完整。”老壮说。
记者了解到,按照国家GB标准,大多数字库开始时都只有6000多个常用字,每个字库都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完善。据介绍,华文字库在老壮和同事的努力下,已成功面世了80多套,从最初的6763个字,扩充到21009个字,再到目前的7万多个字,其中很多都是生僻字。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也成为中国字体软件开发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
近年来,老壮还参与制订了华文字库开发工艺流程,这一流程将在未来服务企业研发,提升整个行业的软件开发效率。
灵性、耐心和细心,传承文字更是传承文化
走进电脑操作间,安静得可以听见工作人员翻查字典的声音。在这里,连讲话都会不自觉压低分贝。每个工作人员都聚精会神地在电脑前描字、拼字,完全不会受到外界干扰。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隐于世”的工作,甚至有些枯燥。当记者问道,是否还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时,老壮说:“有,但我们会挑那些有灵性、坐得住的孩子。”
翻开一本本陈旧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当年老壮进入公司时,与同事一起完成的“每周一题”。在这份特殊的作业中,记者看到,每个汉字旁都标注着字体、存在问题以及修改意见:“大”的捺偏左,捺脚太短,粗细不均匀.......
培养一名优秀的字库审核人员,需要很多年的积累,从基础的描字,到用“偏旁”和“部首”拼字,时间的打磨必不可少。还有六七年,老壮就要退休了。他告诉记者,要干好审核字体的工作,必须有耐心、坐得住,更要细心,有灵性,才能从浩如烟海的文字库中找出规律。
目前,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有2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大部分都是女性。老壮的女儿今年20多岁,也在这家企业工作。“她一岁半的时候,我就带她来公司了,两三岁时就在电脑上学着识字,长大后也自然而然进入了父辈的行业。”
文字记录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不仅是交流沟通的符号,更是传递文化的载体。“希望能尽快培养出接班人,保证华文字体能不断推陈出新,也为我国丰富字库储备做一点贡献。”老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