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期末考试阶段。
就在大家复习迎考之时,在常高校这群老师却一改以往书面考试的老面孔,纷纷推出创意期末考,有的以诗作画、拍微电影,还有的做菜铺床、假期实践调研……于是,学生们不用“挑灯夜战”,而是从容准备各种“实战”。
记者从在常高校了解到,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改革专业课期末考试形式,不再“一考定论”。
回溯传统文化,色彩构成课“以诗作画”
去年大热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如今“火势”蔓延到了艺术专业:常州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专业必修课《色彩构成》期末考试,就引入一首唐代古诗,学生需在悟出诗意的基础上作画,以评估其综合修养。
“与以往直白命题,提笔开画不同,这回得先读懂一首唐诗。”该门课程老师陈辉说,试题要求学生以唐代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为设计背景,用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创作一副色彩构成作品。
“这首古诗反映的其实是诗人面对暮春景象,积极向上,希望莫负春色的心情。”陈辉说,虽说学生对诗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总体把握不能有太大偏差。纵观学生的作品呈现,70%~80%能够达到他的要求。
视觉传达专业2018级学生王炜霞的作品《晚春》获得了93分的高分。她表示,自己第一次遇到这样新颖的考题。“这也提醒我们今后不仅要重视绘画技能,传统文化的积累也不能忽视。”
其实,这已经不是陈辉第一次“另辟蹊径”了,他还曾用无锡乐曲《二泉映月》、江苏名歌《茉莉花》作为考题,要求学生用色彩表现。“学生到常州求学,就应该对江苏地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他们今后在当地从事相关艺术设计工作会有帮助。”
自媒体时代,大学语文课拍起微电影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如今,拿起手机,拍下视频,剪辑APP简单操作,就能在社交平台发布共享。而这一新潮“玩法”,被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老师秦卫明借鉴过来——他的《大学语文》期末考核,没有笔试,而是小组合作拍摄微电影。
“《大学语文》的精髓在于其人文精神和人格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秦卫明说,传统的考试形式比较单一,他便考虑,以拍微电影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有机结合。“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接触过手机视频APP,对这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编剧、拍摄、剪辑、音乐、导演,各司其职,人人参与,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得到培养。”
秦卫明曾有过电视台工作经历,“老本行”便是拍摄剪辑。考虑到大一新生对电脑剪辑软件和编剧还比较陌生,他便花了三节课时间讲解软件剪辑要点,同时鼓励学生自编剧本或改编小说的方式进行创作。“主题可以自由发挥,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气神即可。”
在他的引导下,学生的微电影非常出彩,有多未来人工智能的畅想,有对“老人该不该扶”等社会特点问题的观察,还有励志追梦、珍惜时间等抒怀感悟。学期末的课堂上,秦卫明当堂播放了学生作品,并让大家参与评选,课堂气氛很活跃。“通过这次团队合作完成微电影作品,我不仅学会了电脑剪辑,还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上有了进步。挺喜欢这样的期末考试的。”学生曾显煜说。
展仪表谈吐,礼仪课前台服务“情景再现”
“我在客房的床上发现一根头发,请问怎么解决?”刚办完酒店入住的“客人”向“前台”投诉,只见“前台”礼貌而熟练地处理纠纷,安抚客人情绪。这是在江苏理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公共必修课《酒店礼仪与职业素养》考核现场的一幕。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行李员、迎宾员、前台、客人等角色,模拟酒店入住的情景,运用课堂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任课老师莫晓琳介绍,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星级酒店管理人才,对服务人员的礼仪谈吐要求很高,因此,她在期末考试中设计了两项内容,考查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一是基本动作。学生将礼仪动作与音乐节拍融为一体,展示站姿、走姿、坐姿、蹲姿和礼仪操等五个方面。二是情景模拟,每组设置一个典型的酒店服务礼仪案例,学生分组进行演练,老师全程录像,邀请课程组老师一起进行综合评定。学生陈静说:“刚学的知识就能在实操考试中用上了,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同事交流都有帮助。” 杨曌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