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元旦前夕在金坛区尧塘街道林丰村轮值书记办公室看到,最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已布置上墙。
林丰村是城郊村,因金坛华罗庚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需要,前几年实施整村动迁。村党总支书记夏建新告诉记者,全村有1400多户、3800多人,其中党员120人。在党群共画“同心圆”的过程中,以“党员+”形式发挥好党员的作用至关重要。
“党员作表率,群众有榜样。”夏建新说,因党员工作做在前,全村征地8000多亩,涉及建设3条河、8条路和7家企业,都是零障碍施工。
前年4月,林丰村村民陆续拿到岸头佳园动迁安置房钥匙。村党总支及时组织党员义务搬家队,帮助现役军人、困难户以及重病患者家庭搬迁,一年半中涉及37户。
夏建新说:“看上去‘搭把手’只是举手之劳,但群众眼里时时处处有党员活跃着的身影,党员与群众的心就贴得更近了。”
洗脚上楼,村民变居民,动迁安置小区管理成了林丰村两委的“必答题”。
还是让党员走在前面。去年9月30日,岸头佳园北区18幢挂起了“党员楼”的牌子。一进单元门,迎面便见“党旗引领下”几个鲜红大字,下面张贴着9名党员的照片,还设有“党员文化阵地”专栏。
“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几个月运行下来,效果还真不错。”夏建新说,“党员楼”高18层,9名党员每人负责联系两层楼的村民,以微团队形式提供微服务,帮助村民实现微心愿,定期开展微活动,给村民送上微关怀。
“党员楼”楼长孙亚俊说,支部本来只有8名党员住在这幢楼,后来同住这幢楼的水北卫生院党员吴伙生得知情况后,也主动要求加入,他利用一技之长为10楼一名尿毒症患者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另一名年近70岁的老党员杨小忠,平时把楼四周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着做邻里矛盾调解。
夏建新说,“党员楼”管理模式,已吸引了当地多个动迁安置小区居委会前来观摩。这种模式不仅将在岸头佳园逐步推开,还会在村民集中居住的陆家庄小区试行。那边16幢楼,有16名党员,正好一名党员负责一幢楼。
工作还在不断推进。去年10月20日,林丰村开办电商培训班,重点对近5年退伍军人以及中青年妇女开展技能培训,为村民再就业搭建平台。
“村民已进入失地农民保险,更受企业欢迎,也便于企业管理。”夏建新说,华科园近几年引进中航锂电、信维通信、贝特瑞等多家大型企业,用工需求大,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具备很大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上个月,村里已注册成立常州凌峰劳务有限公司,以此搭起村民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夏建新透露,这也是发挥大学生村官吴斌等年轻党员的作用。运行这个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村干部也不取任何报酬,几年中解决300-500人就业,让村民既安居又乐业。赵鹤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