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2月28日常州讯 这里,承启东西、牵引南北,充分发挥着中心支点的巨大影响力;这里,水陆空铁纵横并举。京沪高铁常州北站、沪宁高速两大道口、奔牛国际机场、长江常州港,1.5小时经济圈覆盖长三角。
这里,地上地下合纵通衢。城区高架、轨道交通、快速公交未来便捷转换,主干路网四通八达,15分钟半径与主城相连互通提速出行。
常州以北的新桥镇,如今享以“北部新城”之誉,是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希望之核。“新龙国际商务区”在此腾飞而起,围绕“如何打造绿色、智慧、高端的精品新城”这一核心课题,新桥镇正向“新北新中心、常州新门户”迈进,在全市将站位更高、业态更新、视野更宽、辐射力更强。
【新桥故事】一家校办企业里的新桥“加速度”
工业体现的是城市硬实力。如今,常州市正在“塑造三张明星城市新名片,打造高质量发展升级版”。作为北部门户的新桥镇,注重突出质量效益,正在更高层次构建产业发展格局。东风轴承的故事,见证着数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桥镇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度”。
起步之艰:5间房、3台冲床和3000元借款,撑起了这家校办企业
在新桥镇,常州东风轴承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整个新桥镇制造类企业嬗变的一个缩影。
1987年,当时还是小新桥中心小学副校长的黄志仁,接受组织的任命,带领着另外7 个人,靠着学校的五间房、3台冲床,还有外借的3000元启动资金,着手创办了如今的常州东风轴承有限公司。那个年代,全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刚刚起步,作为农村的一所乡镇小学,其实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当时,学校连烧饭的煤钱都没有,所以,校方想通过办企业的方式,为学校补贴一些运营成本。”在黄志仁的脑海中,对这家校办企业的起步三年印象仍然清晰,1987年,也就是企业创办的第一年,他们实现了53万元的销售额,创造了9.3万元的利润;第二年,销售额直接达到了165万。“通过三年的运行,我当时觉得,企业发展没问题了,能跟得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能创造利润,于是才开始造厂房。”
黄志仁是地地道道的新桥人,也亲眼见证着家乡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那时候去往市中心,只有一条路,到市里去,得骑自行车,当时从上海运回来的钢板,我们都是骑着自行车到火车站去带回新桥的。”而现在呢,新桥四通八达,这里有了高铁北站,有了新龙湖公园和高铁公园,高楼拔地而起,商业也越来越多……城市中心北移动当时谁能想到,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啊。”黄志仁说,这么多年,企业发展再壮大,也始终未离开过新桥。
创新之变:顺应市场进行技术研发,拥有全国“拳头产品”
从一家校办企业发展至今,东风的步子始终迈得很稳。作为制造类企业的掌门人,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黄志仁也一直在求变求新。他告诉记者,最开始,东风以生产汽车轴承为主,但当时全国汽车用量少,为了顺应形势,1989年,东风和上海一家摩托车企业达成合作,开始做摩托市场的配套,后来,又杀回了汽车领域。1997年,东风进行改制,平稳过渡,而当时东风的产值,已达千万。
“东风的发展,可以说,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脉相承的。”黄志仁说,在汽车领域的轴承配套,东风经历了手动档、自动档和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三个阶段,如今,企业92%以上的业务都在汽车市场,其余会涉及一些机器人和农业设备领域。
“为了打破垄断,我们也一直在进行着技术的转型升级。”执掌企业三十余年,黄志仁说,如今,他们不仅要面对国内的竞争,还有来自国际的竞争,为此,研发出“拳头产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成为了眼下最新的课题。黄志仁说,他也带领着团队到全国各地学习,见识到了深圳的创新速度,哈工大的严谨不苟,这些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何引入智能化的流水线降成本提效益,都是我们的创新之核。”
【数说新桥】产业提档,迈出“高质量步伐”
近年来,随着新龙国际商务区的启动建设,新桥镇全面提升产业能级,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科技型、成长型、税源型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资源要素向亩均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促使存量企业提档升级;发挥产业、人才、金融等扶持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快培育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新业态、新领域。同时,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桥落地开花。
今年1-9月,新桥镇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8.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40.64亿元,其中服务业投资完成35.05亿元,增长10%;实际到账外资已完成8928万美元。该镇全年共有市、区级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136亿元,今年计划完成27.98亿元;其中,东风轴承、科勒动力、能源站和综合管廊4个为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东风精密轴承项目已全面开工,总投资1.68亿元的盖茨液压软管项目也已完成专项设备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