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个体户见证常州通讯市场的成长变迁
2018-12-01 08:25:00  来源:常州晚报  
1
听新闻

  从固定电话、BP机、大哥大、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

  个体户见证通讯市场的成长变迁

  常报全媒体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常州通讯市场开始出现个体户。他们沿街摆摊,从兜售电话机、BP机开始,随着通讯行业的发展,产品逐步过渡到“大哥大”、普通手机,直至智能手机。

  20多年过去,那一批最早涉足通讯市场的个体户们,有的仍在坚守老本行,有的已经“隐退江湖”。得益于那个时代通讯行业的迅猛发展,他们中间不少人从白手起家,变成如今的行业大佬。他们的经历,是改革开放后我市通讯行业成长变迁的见证……


  1992年,马福政的第一个门店在清潭路开张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通讯器材市场开始有个体户涉足

  1992年12月26日,一大早,清潭路上响起了热烈的鞭炮声。鞭炮响处,一条大大的白底红字横幅悬挂在两棵大树之间,上面“卡特通讯研究所开张大吉”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就这样,马福政销售通讯器材的门店终于开张了。

  鞭炮放完,马福政站在寒冷的冬日里,心里暖暖的,默默地为自己点了一个赞。要知道,在此前,他还是我市一家通讯器材厂的员工,收入稳定可观。一般人,在快50岁的年纪,干脆等着退休了,而他却选择做一名个体户,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多年后,马福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认为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决定。“小平同志在那一年发表了南巡讲话,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我被感召‘下海’,并遇到了好时代。”

  后来,他的门店越来越多。马福政收藏的一张2001年的公司通讯显示,当时,他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了15个,这是他经营门店最多的时期。

  马福政在清潭的门店开张时,全市销售电话机等通讯器材的个体户门店寥寥无几。而他,也成为常州最早一批销售通讯器材的个体户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经营通讯器材的个体户开始多起来

  马福政回忆,最早,他的电话机都是从“小广东”那里拿货。“小广东”名叫李焕明,广东潮汕人,再加上年龄小,才得此绰号。“他卖通讯器材,比我还要早。”马福政说。

  据了解,李焕明是1991年来常州的。第一次来常州,他背了4大包从香港进来的电话机、随身听等物品。很快,这些电话机被武进一些乡镇企业买光。

  第二年,他进了更多的电话机,并和当时位于延陵西路上的第九百货店合作,临街租了一个4平方米的店铺,开始真正地扎根常州,销售电话机、BP机等通讯器材。

  在那个固定电话入网费都要几千元的年代,个体户们的电话机因为款式新颖,价格便宜,受到市民们的欢迎。于是,销售通讯器材的个体户门店也开始多起来。

  1994年,马福政在轻工商场、原市邮电局对面租门店卖通讯产品,引起不少议论。“不少人问:谁这么大胆子,敢在邮电局门口开店。但后来,看我生意不错,选择开店的个体户也多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马福政在文化宫开的BP机专卖店

  BP机、“大哥大”、“二哥大”等通讯工具,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

  在马福政等人的记忆中,他们最初的主要产品是固定电话和BP机。而且,电话机中的子母机比较时髦。所谓子母机电话,就是几部电话公用一个号码,母机上的电话可以转到子机上。一个固定电话两三百元,一对子母机电话从三四百元到千元不等。BP机最便宜的千元左右,贵一些的数千元不等。

  就在通讯行业个体户兴起的同时,“大哥大”作为新兴事物开始出现在市场上。根据电信部门提供的档案资料显示,1992年12月29日,我市首次举行了“大哥大”优选号码的拍卖。当时,全市“大哥大”用户为300多户。

  “当时,还流行一种‘二哥大’,属于长距离无绳子母机电话,主机需要装一二十米的室外天线。但接收信号没有‘大哥大’的范围广,只有3公里、5公里、15公里这几种。”马福政回忆,因为天线的频点不是由市无线电管理协会等部门分配的,且对电视信号有干扰,我市对“二哥大”管理严格,有关部门经常组织检查,查到天线就没收。

  “大哥大”在当时是身份象征,一只就要三四万元

  之后几年,马福政等个体户逐渐把主要精力放在移动电话“大哥大”的销售上。据他们回忆,当时通讯个体户中的“大哥大”相当一部分是从李焕明那里进货而来。

  “我在广东有渠道,而且,‘大哥大’价格贵,需要几十万上百万的现金流,一般人承受不起。”李焕明介绍,当时市面上的“大哥大”品牌不多,大都是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索尼等几个品牌。他的首批“大哥大”是从广东番禺进来的,数量十几个,价格大都是三四万元一个。在当时普通上班族一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时代,能买得起“大哥大”的都是有实力的老板,还有政府部门。

  “‘大哥大’就是身份的象征,它就是那个时代的‘兰博基尼’!”马福政等人说。

  有人从拉客户的“二老板”起步,成为行业佼佼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为了让生意更加红火,市面上销售“大哥大”的个体户中流行找“二老板”合作的营销手段。

  “这些通讯个体户找人当‘二老板’,让他们拉客户,买卖成功,二者按比例分利润。”如今,在邮电路上管理150多家通讯器材摊铺的丁玉芳曾有过短暂做“二老板”的经历。

  1998年,在邮电路上摆摊卖水果的丁玉芳经人介绍,开始往文化宫附近的私营门店中拉客户。

  由于肯吃苦,干劲足,少的时候,丁玉芳一天能挣几百元,最多的一天挣了8000多元。半年过去,她就赚了十几万元。

  这笔钱,成为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她用这笔钱,和人合开了邮电路上的第一家通讯市场。“后来,我市打击拉客户买‘大哥大’的行为,市场开始逐渐规范。”

  同时期,劳动西路、早科坊、局前街、南大街等地方,私营的通讯门店越来越多。而做得比较好的,除了李焕明和马福政两人的门店,还有正大手机城、嘉和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等。

  如今,邮电路上聚集的手机摊铺达三四百家

  进入千禧年后,通讯行业迅猛发展。通讯工具更新换代,“大哥大”之后,诺基亚手机流行,之后智能手机又成为市场新宠。

  而常州通讯市场经过更新迭代,也发生了变化。自从丁玉芳等人承包经营邮电路通讯市场后,到这里安营扎寨销售通讯设备的越来越多。但据她讲,早期的很多店主都是她到各地亲自“请”来的。期间,市场经历了几次起伏。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邮电路的市场越来越规范、健康。后来,除了她经营的市场,邮电路上又陆续增加了几个市场。如今,邮电路上的手机摊铺已达三四百家。

  “现在,通讯市场越来越兴旺,越来越有序,我们很幸运遇到了这么好的时代。”丁玉芳说。 吕洪涛 图文报道

  来源:常州晚报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