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国企改革下一步怎么干?常州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2018-11-26 09:46:00  来源:常州日报  
1
听新闻

  黑牡丹的回忆

  “无论是私营工厂,还是公私合营,黑牡丹人始终有梦。尤其是1978年,在那个举世瞩目的变革之年,正是黑牡丹进入牛仔布行业的关键之年。”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戈亚芳日前对记者说。

  黑牡丹的前身是红卫色织厂,尽管厂房设备陈旧、产品结构不良、经济效益低下,可大家一致认为纺织行业是个赚钱的行业。1978年,在厂长姚顺才的带领下,全厂总动员,解放思想,寻求变革,不断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1980年,公司获取一条信息——国外有INDIGO(靛蓝)劳动布,在国际市场覆盖率非常大。“有了信息,但要真正决定做这个产品,还需要有胆量和敢于创新的魄力。”戈亚芳说,因为生产牛仔布,一要有特殊染色设备——染色浆纱联合机,二要有特殊织机——无梭织机。面对这样的门槛,姚顺才审时度势、大胆决策,拿下这款产品!

  黑牡丹与常州印染研究所协作解决染色工艺的同时,进行调研、立项、申请资金支持,技术人员分头进行电器、机械等设计与安装,在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边论证边设计,最终从设计、订货、调运、安装到制成,染浆联项目于1981年如期完成。

  1982年三季度,整个生产线终于具备批量生产牛仔布的能力,“黑牡丹”在当年广交会上首战告捷。

  1983年,“黑牡丹”牌靛蓝防缩劳动布获国家银质奖。1987-1988年,黑牡丹投资360万美元两次从比利时引进80台无梭织机的同时,对国外设备进行技术消化吸收,并攻克了有关技术难题。

  1992年,黑牡丹成为江苏省首批、常州首家定向募集型股份公司。

  1999年4月30日,“邓建军科研组”正式成立。此后,黑牡丹依托这一平台,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再到团队集成创新,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不断开发牛仔新产品,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牛仔行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条改革的轨迹

  黑牡丹是常州国企改革中的一个缩影。

  市国资委主任刘月冬告诉记者,从1994年常州被列入全国首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到去年底我市3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面完成改制任务,我市国有企业尽管总户数减少了,但发展规模、成长业绩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承担全市城乡建设、民生保障、公共事业、社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

  早在1990年前,全市的国有集体资产管理均由市属纺织、机械、机电、贸易等各行业管理局承担管辖职能。从1990年我市财政局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开始,几经改革,2005年8月我市正式组建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

  2006年5月,市政府颁发《关于公布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名单(第一批)的通知》文件,明确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为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常州公交集团等12家企业为市国资委监管企业。

  2006年6月,设置常州市人民政府国资委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负责董事、监事选派和考核工作,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市国有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2007年5月,对常州机电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9家国资(集团)公司,采取并入、保留、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组建常州工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12月,常州工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为市国资委第二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2007年,我市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完成了江苏多棱数控机床股份公司等17户企业国有资产股权转让工作,使重点民企江苏新瑞机械有限公司牵手老牌国企江苏多棱,实现了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提升“常州制造”的竞争力。

  2008年,我市国企改革重组进入攻坚阶段,重点抓好劣势企业的退出和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2009年,圆满完成长江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工矿车辆有限公司破产清算工作。

  2010年,根据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按照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依照《公司法》《国有资产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市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16年5月,根据市政府任命,市国资委组建了第一、第二监事会,分别对产投集团、轨道公司等10家市政府出资企业实施外派监事会制度,进行了监事会主席和专职监事的派驻。目前,对7家出资企业实行外派监事会制度。

  2017年5月,我市全力推进市级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改革,对市属9家平台公司进行了整合,组建形成城建集团、交通产业集团和晋陵集团三大集团公司。同年6月,我市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同年8月,我市全力推进全民所有制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革;年底,我市35家企业全面完成改制任务。

  一张改革新蓝图正在展开

  布局结构提优行动、混改深化提质行动、公司治理提升行动、风控能力提高行动、国资监管提效行动、党建护航提力行动——这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的国资国企改革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让国资布局更加优化、国资监管边界更加清晰、国企活力更加强大的改革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据了解,目前我市国资国企改革已到了关键时期,国有经济布局、国有资本监管、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等都需要重新进行改革设计。通过《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绘制未来3年国资国企改革和发展路径图,并在行动计划中率先对不同企业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同定位,首次把国有出资企业分为产业类、金投类、城市运营类和公益类。根据定位,分别规划各类企业的未来发展定位和方向,推动企业间和企业内资源重组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准确把脉常州国资国企现状。

  未来,我市国有经济实力将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末,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要达到3800亿元,所有者权益超过1350亿元,年度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产业板块和金融投资板块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城市运营板块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新增国有控股上市企业2-3家,市属国有企业整体规模、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国有资本布局进一步优化,按照市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向战略性、基础性和民生性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壮大金融投资,打造基金群,推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为“种好幸福树 建好明星城”,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国资国企新动能。 秋冰 常国资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