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所有涉农工作者忙碌而又快乐的季节。丰收的喜悦哪里多?当然是在田间地头。今天,常州晚报记者就带你走进“希望的田野”,去感受一下丰收的喜悦。
现场即景
这几天,“大米皇后”徐亚红的千亩稻田,开镰了。 当然,这里没有手里拿着镰刀的农民——
收割机在金色稻海里轰鸣,1小时能收8亩田
11月10日上午,徐亚红又一次来到新北区孟河的水稻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这里,有她的一个千亩水稻种植基地。连续多个阴雨天后,天空终于放晴露出了阳光,千亩水稻在蓝天白云的映照和秋风吹拂下,金澄澄的稻浪起伏,连空气中都充满了稻香。又是一个丰收季到了,徐亚红欣慰地笑了。
徐亚红,常州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常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人称“大米皇后”。这些日子是她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既要跑田里看收割,又要跑销售找客户,还要找专家谈明年的生产计划和农技推广。
同徐亚红一样感到欣慰和忙碌的是55岁的付泽满,他是徐亚红千亩水稻的种植者,他一直在等这样一个好天气。“前段时间一直是阴雨天,空气中水分大,收下的稻难干就容易烂。”终于放晴了,他把自己的3台沃得中型履带式收割机,都给拾掇了一下:轴承处上油、拧紧螺帽、清扫米仓……这种收割机一台要11万元,米仓能装750-1000公斤,1小时能收完8亩田。
付泽满一路将收割机开进稻田,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前方的收割滚轴将成片的水稻连根截断,整个吞进收割机里。经过一系列的内部自动化处理,连着壳的稻粒被送进了米仓,余下的秸秆等则被粉碎机切成了粉末,从后方的喷口里如同雪花般喷撒出来,落在收割后的田里还田增肥。大约10分钟收割机就“吃”完了半亩水稻,好像从金色稻海里开了一条绿色的小路。
这时,付泽满的一个好友来了,告诉他一个坏消息,随后几天又是阴雨天。付泽满掏出手机查看天气预报后,停下了收割机,开回了农舍旁的空地。“为了大米的质量,我只好先不收了,等什么时候连续晴天了再说吧。”
小心地把收割机米仓里的稻粒装进车里,付泽满情不自禁地将手伸进稻堆里。满是老茧的大手抓起一捧稻,顺着指缝沙沙地滑下,黝黑的面庞上泛起了红光。 “稻粒都很饱满。今年天气好、人努力,产量和品质肯定比去年好。去年亩产是500公斤,今年一定能到550公斤。”
11月14日,记者了解到,依然是由于天气原因,目前这千亩水稻还未能完成收割。看天气估计要到20日左右全部收完。
“皇后”愿景
种更多的稻,产更高品质的米
这几年,徐亚红的生意越做越大,除了在新北区孟河承包了1000亩农田,还在金坛承包了3000亩,甚至还到负有盛名的大米产地——黑龙江五常,与当地商家和农户一起建立了1万亩的合作基地。今年金坛的水稻已经收割完成,东北的大米也正在进入销售。产量都比往年要高,品质也更好了。
徐亚红这段时间,每天都在忙着与米相关的事情,所有的休闲娱乐活动都被取消了。11月14日上午,记者再次与她联系,想问问秋收的情况。电话刚接通,徐亚红说了句请稍等就挂断了,那一刻她旁边有人在说:徐总,你看下方案。
“现在每天都有新老客户主动上门要新米,有的还要得很急。在定下具体数量后,我要跟他们商量像运输、包装这类细节问题。你来电的时候我真的不方便接。再过会儿我还要去一些客户那里做售后服务,从早忙到晚的。”直到中午午饭时间,徐亚红才得空回拨了记者的电话。她的语速飞快,每个字都是笑着说的。
徐亚红说,每年秋收时分都是她最开心的时候,看到自家产的优质新米大量上市,不但能让常州市民吃得更可口更有营养,而且能够切实提高合作农户的收益,这让她倍感自豪。
作为一家大型农业企业的带头人,徐亚红说每年她都会给合作农户下发新的种植计划,提出更高的品质管理要求,要求提高产量的同时更要提高质量,同时她也非常鼓励农户利用新的种植技术。她只有惟一的目标:种更多的稻,产更高品质的米。
徐亚红总会在播种插秧、夏季水稻生长期和秋收时分,到新北和金坛的农田里去转转,听农户说说水稻的长势,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类问题,做个成功农户们背后的“好女人”。
手捧稻谷,满满都是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