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亲历者的回忆
工业,是常州的立市之本。
“1982年,常州市被国务院列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原因就在于当时常州工业创造的奇迹。”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闵瑞华回忆说,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国企改制大潮中,常州的一批工业企业率先开始改制转制。
闵瑞华说,到1994年被列入首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常州的改革总体上起步早、步幅大。到2004年底,我市市属国企改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其中有251户改制为各种公司制企业。
“在当时国企改制进程中,一批改制转制企业不仅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在引领着常州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我市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作了贡献。”闵瑞华表示。
首先是壮大了经济实力。市属工业改制企业中涌现了一些明星企业,荣耀依旧。像华利达服装集团、四药制药、东风农机,还有一批企业裂变发展,如绝缘材料总厂出资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等,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实力壮大。
其次是优化了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市改制企业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跳出传统产业,快速进入新兴产业。在产业中,改制企业占到相当的份额,像西电常变、东风农机、绝缘材料总厂、常宝钢管、四药制药等都已成长为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
再次是释放了企业活力。随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公司制的建立,股权人格化的效应显现,改制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经营层的投资意识、市场意识、成本意识逐步确立,在规模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
一条改革轨迹
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州坚定地进行着工业明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不断进行所有制结构和工业结构方面的创新实践,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迹。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创造出“一厂两制”结构,即全民带集体或集体内含全民的所有制形式。集体企业发挥作用,常州探索出灯芯绒、卡其布、花布、手扶拖拉机、化纤、半导体收音机、塑料、玻璃钢、自行车、照相机等“16条龙”专业协作生产方式。之后,又逐步形成专业公司或总厂再与外协单位组成“龙”,初步形成了常州工业的支柱骨架。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进入乡镇企业(苏南模式)阶段。作为苏南模式的主要代表,常州重点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推动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街办企业、乡镇企业。
常州走出了重点推动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发展之路,推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率先启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取得巨大的成功,涌现一批明星企业和明星产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常州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后,中外合资企业出现、常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常州海关直通过点获准设立、常州港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开放口岸,拉开了常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崭新篇章。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入多种经济模式协同发展阶段。其中,民营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张改革新蓝图正在展开
作为曾经的全国工业明星城市,打造一个全新的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常州未来的制造业该走向何方?
“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把握好“一个关键,两条思路,三大变革”是重点。
一个关键是指创新。以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为导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形成高效立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当前,要把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关作为重中之重。要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反映突出的专用设备、材料、工艺等共性问题,跨越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两条思路中,一是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突出抓好以智能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对新技术新业态采取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在夯实基础、掌握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和关联技术升级,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另一个就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既包括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包括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流程、材料、管理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大变革中,首先是以质量变革为核心。要着力优化产业供给结构,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全面提升产品供给质量,稳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大力培育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比如,在以智能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重点突破智能电网装备、轨道交通整车、通用航空与航天、智能专用装备及基础装备、关键零部件等。提升高端装备自动控制、精密仪器仪表、信息传输控制等系统集成能力。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方面,重点突破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安全保障、智能化网络技术,实现车体、转向架等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和整车制造的战略突破,实现轨道交通车辆从局部制造向整体开发、集成开发跨越等。再如,在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光机电一体化、传感网、移动互联网等智能终端产业;培育和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重点突破传感器、RFID、二维条码等制造业;打造智慧常州。
其次,以效率变革为目标。着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数据、信息、知识等新要素支撑,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
再则,以动力变革为重点。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常经信 孙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