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最美双创之星"杨永岗:濒临破产,我经历了至少10次
2018-11-14 08:56:00  来源:常州日报  
1
听新闻

  杨永岗总是笑称自己“与中国碳纤维同岁”。

  那是因为1967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开启了碳纤维新材料国家领域的研究。

  2008年,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山西煤化所的指示,杨永岗带领团队来到常州创办了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中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他矢志创新,十年磨一剑,终于走上了国内碳纤维产业化领域的巅峰。

  技术拓荒,科学家办企业的“一根筋”

  经营着一家即将上市的企业,但在杨永岗的身上,几乎嗅不出商人气息,中简科技的员工们更喜欢称他为“杨老师”。在他们心中,杨永岗首先是个科学家。

  “国内不缺学术研究团队,也不缺理论。”但杨永岗面对的,是产业化这片荒漠,“从实验线1吨到100吨的工程化线,相当于扩大了100倍,难度可想而知,很多企业就卡在了稳定性这一关。”

  为此,杨永岗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反复计算研究。他回忆:“先要进行工艺技术的论证,我们总结了有10个技术群要突破,每一个技术群都有很多学科的交叉,一群人天天都要工作到半夜一两点。”工艺论证完了,还要落实到设备,作为先行者,中简科技根本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以用,只能从零开始,自己设计、制造。杨永岗还记得,光设计就花去了半年时间,他带着团队几乎每天都吃、住在工地上。

  2010年,设备调试完成,试生产开始,首先要解决的是凝固浴的工艺条件问题。凝固浴的温度很高,且伴有强烈的化学气味,虽然对人体没有伤害,却着实难闻。杨永岗的学生、中简科技总工程师助理李辉还记得,刚开始时,只待1分钟就觉得不舒服了,但杨永岗带头坚守在现场,要么就是一站几个小时清理毛丝,要么就是跟着200米长的工艺线反复走,都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当时我们的毛丝处理能力在国内已经算是高水平了,很多人都说,就这样吧,客户肯定也会买的。”李辉回忆,“但杨老师非常坚定地说,不行,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车间工人朱立刚也记忆犹新地说:“差不多3个月日夜不停地进行调试,现场人员可以倒班轮换着休息,可领导却是一直坚守在现场,每天蓬头垢面,目光却始终坚毅。”

  在外人看来,杨永岗多少带着些“书呆子气”的“一根筋”,但熟悉他的人却明白,“精诚求实、臻于至善”这八个字不仅仅是中简科技的企业文化,更是刻在杨永岗骨子里的习惯。

  在杨永岗的感召下,全体中简人在创业阶段达成了“711”工作制度的默契,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11小时,没有节假日,春节不回家。

  也正是这样,杨永岗培养出了一支涵盖碳纤维制备及应用全过程的、能打硬仗、忠于祖国的“国家队”。

   甘于寂寞,因产业报国而“得道多助”

  创业维艰,这四个字在杨永岗看来正是他10年的真实写照:“濒临破产的情况,我经历了至少10次。”

  2010年底,企业资金链断裂,杨永岗自己的全部身家也已经耗尽,还欠着工人的加班费。时任市委书记范燕青得知后,立马赶来慰问。“我知道你现在最难,难在保证你的团队不能散,我来给你解决这个问题,保持队伍稳定是重中之重。”范燕青的一席话,杨永岗到现在都记得。他说,这句话岂止是雪中送炭,简直是“救命稻草”。随后,市区两级的150万元扶持资金很快到位,帮杨永岗解了燃眉之急。

  创业之初,杨永岗还要兼做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江汀原是杨永岗的初中同学,一次两人在北京遇到,江汀惊讶地问他:“你一个科学家怎么还跑销售?怎么不请个销售总监?”杨永岗说,企业初创,比较艰苦,请不到人,而且请来的人如果对他的事业不能理解,那也不行。江汀被杨永岗的坚定打动,主动降薪加入了中简科技。

  从科技创新到实现产业化,往往是个漫长的过程,中简科技创办的前6年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十多次难以为继、十多次逢凶化吉,杨永岗记得,每当政府、股东、朋友伸出援手的时候,总会对他说这样一句话:“你们是为国家做事,做的是正事,我们一定得帮。”

  碳纤维被业界誉为“黑色黄金”。我国碳纤维产业起步晚,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被国外垄断封锁,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这让我心中很刺痛。”正是在这种刺痛的鞭策下,杨永岗两次放弃了公派出国的机会,放弃了体制内科研院所的舒适生活,一心扑在碳纤维项目上,终于实现了突破,自主设计了国内首条百吨级T700碳纤维工程化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

  “国外在碳纤维领域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没有理由做不到。”杨永岗说,“国家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碳纤维国产化的光荣历史使命,我们就得竭尽所能。”

   领跑行业,欲与世界级企业“掰手腕”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杨永岗带领中简科技打破模仿国外的路径依赖,提出了以“技术与质量并重”的研发新思路、“创新和管理融合”的研制新流程、“过程和产品统一”的质量监控策略,创新性提出“窄条带控制”的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为国内复合材料在结构应用中的设计和应用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目前,中简科技已实现ZT7系列、ZT8系列、M40J石墨纤维的工程稳定化,高性能碳纤维系列产品稳定批量应用于国民经济高端领域。

  但杨永岗并不打算停下脚步。他说,尽管中简科技工程化产品的技术等级已经达到国际第一方阵,但产业化水平仍低于世界先进,这个差距,还需要全体中简人奋力追赶。

  不仅如此,杨永岗也已经做好准备,迈向创业的“第二阶段”。

  杨永岗说:“中简科技肩负着推动常州市‘十大产业链’和高新区‘两特三新’特色产业的重任。如果把中简科技从创立、到摸索、到突破、到盈利、到自我发展的过程称为第一阶段的话,那第二阶段我们做的就是要回报地方,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产业链做大做强。”

  “我们敢于和世界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亮剑’‘掰手腕’,瞄准的是国际碳纤维材料发展前沿。”杨永岗说,下一步,中简科技将加快突破更高端碳纤维制备的核心技术,完善碳纤维系列化产品的研发生产,谋划技术创新型的“碳纤维产业园”,扩大碳纤维在风电叶片、汽车、轨道交通、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把碳纤维打造成常州乃至江苏的一张响亮名片,为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和碳纤维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唐文竹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