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溧阳,人们便想到“水甜茶香鱼头鲜”。这里说的“茶香”主要源自天目湖白茶。如今,茶园面积已达7万亩,其中天目湖白茶面积近3万亩,平均亩产值达10000元以上,进入盛产期的白茶亩产值可达30000元。小茶叶成为了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金叶子”。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这几年,面对消费升级,传统茶企也在尝试技术、模式、业态等创新,政企携手寻求小茶叶到大茶业的转型之路。
重品质,有机茶园的白茶喝上了豆浆
沿着蜿蜒的公路盘旋而上,烟雾缭绕的大山深处,连片的茶林若隐若现。记者走进溧阳天目湖茶研所,一眼就被各式各样的茶树吸引住了。
“我们收集了全国42种珍稀茶树,培育适合溧阳的品种。”溧阳农林局原副局长徐玉琴向记者介绍。自1984年大学毕业后,她便回到溧阳从事茶叶生产和研究工作,算得上是见证天目湖白茶引进和发展的老茶人。
据徐玉琴介绍,“白茶属于绿茶的白化品种,天目湖白茶氨基酸含量为6.25-9%,是普通绿茶的2倍。泡制后,其形如凤羽,色如玉霜,喝起来鲜爽度更高,有花香味,口感醇厚。”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天目湖周边的零散分布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以来,茶农与茶叶专家精心研究,探索出绿色、有机栽培、清洁化加工等一整套溧阳特色的白茶栽培、加工技术。
天目湖白茶是农业部有机茶生产基地,不使用化肥,每年,茶厂采购非转基因大豆,粉碎后发酵作为有机肥使用,肥力高且生态环保,每亩地平均用到三四百公斤大豆。当地茶农笑称这是“喝豆浆长大的茶叶”。 徐玉琴告诉记者,“这一方面是为了保障茶叶品质,另一方面为保护天目湖的水源。”
此外,当地茶农围绕摊青、杀青、揉捻、整形、温度等工艺进行探索、完善和改良,并一直沿用传统工艺制茶。技术上规范到位,标准上严格把关,当地茶农的努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10年4月天目湖白茶成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先后有200多个产品在国家、省级名特茶评比中获殊荣。
重品牌,让特色农业“从有到优”
过去10多年间,溧阳白茶一支独秀,天目湖白茶附加值高,白茶一时成为高端的代言品,无论是茶企还是茶农,一窝蜂种白茶。然而,这几年,市场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茶企们纷纷寻求新的出路。
他们一方面不断提高工艺水平,提升茶叶品质,开拓适合大众市场的中端白茶,另一方面开发新产品拉长销售时间,针对白茶保鲜期短的局限,延长采摘期制作红茶。
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作为溧阳首批引种白茶的企业,是《江苏省省白茶地方标准》制定者之一。目前园区总面积4000亩,其中有机白茶核心区600亩,与周边农户合作经营3000亩茶园。
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玉枝园内所有的茶树全部使用有机肥料,除草也全部依赖人工。玉枝茶园办公室主任蔡超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人工除草每年8次,每亩地的人力成本是1300元,而打农药的话一年只需要3次,成本是100元,这就是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价差。
在广植白茶的同时,茶园还开发白叶红茶、炒青等品种,如此形成满足市场需要的多品类、高中低端产品分布合理的多元化种植经营格局。
蔡超介绍,“在北京,我们开设了销售会馆,当地客户喝了好,直接电话到溧阳工厂订货。我们生产的白茶还曾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曾作为APEC杭州峰会的礼品赠送给各国政要。”
近两年,茶场还开通了网上销售渠道。“现在商业离不开网络,天目湖茶叶虽然在网上销售这块起步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溧阳茶企老板注重网络营销,双十一在即,相信今后网络销售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蔡超自信满满地说。
让玉枝等茶场老板欣慰的是,创品牌并不是企业单枪匹马,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为解决地区茶叶分散经营,难以积聚做大、做强、做响的弊病,溧阳市政府2017年组建了天目湖白茶科技有限公司,整合白茶产业优势资源,统一使用“天目湖”白茶商标、白茶包装、生产技术标准、质量等级标准、市场销售价格、广告宣传,从丰富外延,挖掘内涵着手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工程。从“小茶叶“”到“大茶业”,当地政企正携手积极转型升级,做好生动的茶文章。(侯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