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通南北,串起了张先生的居家和工作。“右拐上高架,下高架左拐。”张先生说,他每天的生活都与龙江高架相关。10年前,龙江高架一通车,他就将家安在了钟楼区飞龙西路,现在去武进上班,走高架只要20分钟,比原来省了一半的时间。
2008年9月,作为常州市的第一期高架,龙江高架建成通车,钟楼也正式迎来“高架时代”。10年来,钟楼的交通日新月异,龙江高架就像一条城市“主动脉”,周边道路纵横交错,让钟楼变得轻盈又舒畅,并促使了钟楼的跨越式发展。
宜行,高架让出行越来越方便
诸亚峰是交警支队高架道路大队直属中队中队长,作为亲历者,他深刻感受到了车流量在10年间的直线上升。
诸亚峰负责高架的交通巡逻任务。“去年常州汽车保有量达到126万。” 诸亚峰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高架成为市民出行优先选择的道路。
“但10年前刚通车的高架是另一个样子。”他回忆,2008年龙江高架通车时,车辆还很少。“当时龙江高架周边还比较荒凉,市民也很难理解为什么高架要修在田野上。”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高架出行的必要性逐渐显现。
“2013年10月是一个分水岭。”诸亚峰说,高架环通后,车流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当时高架车流大约20万辆次,此后每年都在增加。”他告诉记者,原来定义的晚高峰时段在5点30分左右,随着车子越来越多,现在陆续推移到6点40分左右。“当前全市道路交通高峰小时流量已达15万辆,高架道路交通高峰小时流量达到4.6万辆,承担了全市30%的交通通行压力。”
“龙江高架把南北打通,同时也是钟楼新老城区的交界线。”龙江高架开通对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分担原本需要穿越城市核心区的南北长距离交通,另一方面能有效分流来自长江路、怀德路、通江路的过境交通量,尤其是长江路与勤业路,大大减轻了核心区交通压力,方便市民出行。“现在,常州市高架日通行60万辆次,其中,龙江路高架道路每日通行机动车流逾10万辆次,而钟楼段是最繁忙的路段之一。”
宜居,高架周边配套越来越完善
林芳是勤业一村社区的一位社工,2011年,她跟随丈夫从新疆到常州定居。“最先,我们在绿地世纪城买了一套房,后来有朋友在龙湖买了房子,我们又买了第二套改善性住房。”林芳表示,刚开始买房还真有些犹豫,因为当时高架周边人口并不密集。“不过我当时也是想着在高架边,以后出行一定更方便。”让林芳高兴的是,近十年来,小区周围的设施越来越齐全了,生活也更加便捷。
从最初的青枫公馆、绿地世纪城到圣巴塞耶、景瑞曦城、雨润城,香悦半岛、龙湖的崛起,到如今刚开盘的金茂府、棠颂,10年之间,高架两旁的住宅区域迅速集聚。住宅板块的生长,更是带动医疗、教育等板块的配套建设。
一条横空而过的高架,是钟楼新老城的生长线,从居民区到商业区,再到钟楼开发区,钟楼重心西移,因为交通的便捷,让城市更有张力。
9月28日,龙湖天街正式开街,成为常州西面最繁华的板块之一。龙湖天街位于龙江路高架与勤业路核心交汇处,紧邻钟楼区政府,拥有20多个中高档小区、4所高等院校、2座城市级公园。预计项目3公里内辐射人群40万,5公里内可达到70万。
从中心城区的莱蒙都会商业街、吾悦国际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到如今运河边商业综合体的多点开花:青枫公园附近的宝龙广场,12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体龙湖天街……城市高架的顺利开通,到如今高架流量的大幅增长,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论是商业综合体的升级,还是住宅区域的密集成长,都给钟楼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宜人,钟楼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美
“高架就像一条彩色霓虹,而桥下就是绿色的绿化走廊。”住在高架边的宋阿姨,夜晚喜欢在高架下的绿地边散步。她说,现在高架周边的小公园很多,绿化越来越漂亮,环境也干净美丽,早晚走一走,看看各种绿植,感觉很舒畅。“既现代又悠闲,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环境。”
随着高架的延伸,近年来钟楼的生态“底色”也越来越鲜亮。”黄阿姨则更是一位散步达人,她戏称自己是名“花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出去散步,看看各式各样的花特别开心。”黄阿姨和记者说,她特别喜欢钟楼的绿化,公园也特别多。青枫公园、荷园、童子河湿地公园……“一般早上我会沿着运河散步去菜市场买菜,或者去超市看看。下午在三堡街附近打牌,吃过晚饭后,也会和老伴到高架下面做会儿运动。”黄阿姨说,就连高架桥墩的绿植她也很喜欢,绿色的藤蔓仿佛瀑布般倾泻而下,边上的各种健身设施也很全面。
“高架快速度,运河慢生活”,高架10年,钟楼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沉一线穿南北”,龙江高架不断完善着钟楼的城市地图,绘就着钟楼人的宜居梦想。
王可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