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18个月实地调研,常州退休老人让蓝藻获“新生”
2018-10-31 16:15:00  来源:常州晚报  
1
听新闻

  到今年,陈琴笙退休整整18年,不过,这18年来,他是名副其实的退而不休,依然花了许多精力放在土壤修复的研究之上,开发出了土壤清洁剂等专利产品。稍有不同的是,退休前,他专事为土壤“治病”,退休后,他还在为水体治病,在最近1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与蓝藻“较劲”,通过他的努力不但研究出灭杀蓝藻的技术,还研究出了把蓝藻制成藻蛋白粉,让蓝藻变废为宝获得“新生”。

   太湖蓝藻事件后,他用18个月时间环太湖实地调研

  2007年5月底,太湖爆发蓝藻事件,湖水大面积污染甚至影响到了居民正常的生活用水,该话题一时间成了媒体报道的焦点。“我第一次关注到蓝藻就是在看新闻联播的时候,当时听完新闻里说的,就记在心里了。这种简单生物的危害力这么大,就没有办法治理吗?”陈琴笙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蓝藻的结构和价值。但是能从书本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于是,他思量了一下,决定从实地调查开始,先搞清楚太湖蓝藻的来源和生长规律。

  尽管早已退休,但陈琴笙每天仍在正常上班。从2008年4月开始,他断断续续用了18个月时间,绕着太湖“走”完了一圈,并将这一路上与蓝藻相关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了报告,同时亲手绘制了一幅“太湖水域分布简图”。“还记得当时和同事一起出差去湖州,人家得了空都会去找好吃的好玩的,我有了空就自己乘公交车跑太湖边去,看他们那里的蓝藻生长情况。”陈琴笙说,在湖岸边,把手伸进湖水里捞一把,闻闻味道,就大概能看出水质情况,严重的地方甚至老远就能闻到蓝藻散发出的臭味。

  陈琴笙回忆,那年夏天,有一次他到宜兴的太湖水域走访,当时湖面上全是蓝藻,他想找艘渔船带他去湖里转一圈看看情况,于是找到了岸边养殖基地里一位50多岁的渔民。“人家看我一个糟老头子。腿脚还有些不利索,就问我要去湖里干嘛,一听我是为了蓝藻来的,很爽快地就带我上了船,完了也不肯收我的钱,临走还非要塞给我一袋小鱼干,让我带回家吃。”陈琴笙说,渔民当时的热情让他很有感触,也是他坚持治理蓝藻的一大动力。

  这一圈看下来,陈琴笙发现,太湖水域的蓝藻“生源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太湖水域的宜兴、湖州一带。“这主要和当地养殖渔业的方式有关。”陈琴笙说,这两处养殖基地的渔民习惯以鸡粪作为饲料,由此产生的肥水流入太湖,成为蓝藻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让蓝藻变身“藻蛋白粉”,变废为宝获得“新生”

  实地走访完整个太湖水域的情况,陈琴笙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光是目前采取的打捞蓝藻当肥料的处理方式,成本很高,价值有限,并且难以彻底治理蓝藻。“目前这种季节性打捞蓝藻的方式,好比割韭菜,打捞一批又会长出来一批,永远捞不尽。”

  于是怎样可以让蓝藻处理价值最大化成了陈琴笙感兴趣的课题。“我之前查资料时看到过我国常用的一种动物饲料添加剂叫鱼粉,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蓝藻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我就在想着两者是不是可以相互替代。”有了想法后的陈琴笙开始着手实践。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开始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将打捞上来的蓝藻脱水、碾碎,用其拥有专利的土壤清洁剂进行加工,最后制成了藻蛋白粉。

  通过实验,陈琴笙得出结果:进口鱼粉中的动物性蛋白含量约60%,与他做出来的藻蛋白粉中蛋白含量差不多,而后者的成本却低得多。陈琴笙介绍,一吨新鲜蓝藻可加工制造20公斤藻蛋白粉,市场价200多元,扣除打捞、加工成本,利润可以超过100元。“这种藻蛋白粉如果可以代替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进口鱼粉,那不仅蓝藻的经济价值提升了,还能实现蓝藻的‘以治养治’。”

   他的治蓝藻思路获得专家认可,仍在等待“合伙人”

  去年底,安徽省巢湖管理局举办了一次蓝藻治理与综合利用创新大赛,还特地联系到了陈琴笙,邀请他带着自己的藻蛋白粉项目参赛。经过专家组一系列的评审,陈琴笙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获得了特别奖。“因为我这个目前只在小试阶段,专家们也认为理论上这是一个可行方案,所以给了我一个特别奖。虽然还没能投产,但能被专家们认可,我还是很开心的,说明我做的事情并不是没有意义。”

  但是,陈琴笙也还有着自己的遗憾。直到目前,他研制出的藻蛋白粉已经通过了两次小试,但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厂家进行试验投产。“我在去年12月时,在《武进日报》上公开寻找过治理蓝藻的‘合伙人’,我愿意无偿奉献自己的技术成果,希望能找到这个领域的机构和企业实现接下来的试验和投产。”快一年过去了,这期间也有几家企业联系过陈琴笙,对他的藻蛋白粉表示出兴趣,但是由于蓝藻打捞许可和前期投入等问题,始终没能达成合作,在此,陈琴笙希望该领域的企业机构有兴趣的话可以积极联系他。“藻蛋白粉实现的是‘以治养治’,在有效治理蓝藻的同时,不仅可以降低饲料的成本,企业也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值得一试。”

   治藻的同时不忘土肥研究,获得十多项专利

  陈琴笙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1964年被分配到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从事土肥研究,田间地头每天跑,做的最多的就是给土壤“看病”,从业四十多年,获得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虽说近十年来,他一直在和蓝藻“较劲”,但是退休后,他自己的专业也从未放下过。

  2000年,陈琴笙退休后,受原单位挽留又返聘工作了4年时间,直到2005年,他和老伴回到了武进定居生活。回来以后,陈琴笙并没有闲下来,用他的话说,大半辈子都在和土壤打交道,闲下来不去地里走走都不习惯。于是,陈琴笙来到了常州一家化肥企业,给该公司一个百万吨规模污染治理的项目当起了技术顾问,业余时间还喜欢在家摆弄自己的那些瓶瓶罐罐做些小实验。他自行研制出的土壤清洁剂可用于农作物的疾病防治和土壤污染,有效还原受污染的土壤,效果可以和美国进口农药相媲美,但成本却只要进口农药的十分之一。退休后返聘的这十多年里,他先后拿到了包括土壤清洁剂在内的十多项专利。

  目前,蓝藻蛋白粉的试制因为天气原因暂时告一段落,陈琴笙又有新的计划。“我在土肥领域工作这些年,经验还是积累了一些的。我希望把自己这些年在土壤治理方面的经验整理一下,形成系统有效的文字内容,给有需要的人参考使用。”说着,陈琴笙从他书桌上的文件中抽出了一本已经整理好的《土壤污染治理手册》给记者。虽然装订比较简单,但是手册从土壤污染的分类、原因、检测、防治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阐述,每种污染都对应着相应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手段。“我平时除了自己的专业也没有其他爱好,现在老了,就想把自己的这些经验知识分享出来,能真正做到老有所为,就很满足了。”

  尹梦真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