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草,云贵地区常见的植物,可以说浑身是宝。其根即为板蓝根的原料,而茎叶加工后,可做成一种植物染料——靛蓝,给服装或纺织品染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指的就是蓝草提取的靛蓝染料。
在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有一支艺染团队,利用所学知识和学校学科特长,研发现代草木染技术并进行创业,对贵州黔南州的农户精准扶贫。据了解,当地最早参与种植的143户居民,种植蓝草858亩,户均净增收9600元/年。不仅如此,一些濒临倒闭的印染企业,也因此涅槃重生,转型升级。
缘起支教:蓝草市场有限,农民脱贫缺“重拳”
戴繁琢是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从大一开始,她每年暑假都会去贫困地区支教。大二那年,她踏上了去往贵州黔南州的支教之路,所见所闻让她震惊。“当地不少家庭几乎是家徒四壁,我当时才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贫困。”
如何帮助村民精准脱贫,成了戴繁琢和小伙伴的目标。在与当地农民的交流中,戴繁琢得知,当地除种植水稻外,还有一种作物叫蓝草,根和果实可以制药,叶茎可以提取制作靛蓝染料,效益比水稻高很多。但由于当地染色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小,农民普遍不敢冒险。他们给小戴算了一笔账:种水稻的话,一年产生的经济价值大约是2000元/亩;如果种蓝草,一年可以收两季,每年可以收益10000元/亩。“但蓝草市场有限,他们怕种多了卖不出去,除非有企业愿意合作投资。”小戴说。
组队研发:传统草木染融入现代技术,破解困境
草木染是一种使用天然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的方法。据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执行院长徐淑玲介绍,“在提取和印染过程中,草木染料不添加有毒有害助剂,几乎实现零污染排放,染料提取工艺废水99%以上可以循环使用。”
2017年暑期支教结束后,在学院的帮助下,戴繁琢牵头成立常州大学艺染团队,10名同学、3名指导老师加入。团队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融入现代科学技术,采用萃取法、分离纯化、封端等技术,破解了传统草木染色彩不均、变色褪色、色牢度等问题,并突破仅以靛蓝为主量产的局限,运用自有知识产权的生态环保专利技术,研发出红、黄、蓝、紫、绿、棕等7个色系共30多种原料的成套植物染料工业化量产技术,可印染在丝、毛等蛋白质纤维,以及棉麻等纤维素纤维上。
开启创业:艺染团队“升级”,为印染企业转型助力
一年来,团队先后赴贵州、安徽、河北、陕西、福建、广西等地开展项目调研,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与当地政府部门及企业扶贫对接。2018年4月,艺染团队升级为常州市艺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戴繁琢任董事长。如今,在贵州黔南州的三都、丹寨、独山等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利用山地、荒地等空间,开始大面积种植蓝草,由公司收购后进行深加工。
深加工后的纯植物生态染料,不仅提供给国内多家知名服饰公司,还销往陕西、江苏、浙江等地印染厂,帮助濒临倒闭的印染企业转型升级。“现在有很多印染企业,由于面临巨大的环保问题而关停,我希望用所学的知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他们。”小戴说。
杨曌 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