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这句吃小笼包的顺口溜,几乎夹杂在所有常州人的记忆中。
咬上一口,小笼包里的汤汁流淌而出,富有弹性的肉夹杂着蟹汁的香气,充满整个口腔。已有107年历史的蟹黄小笼包,由迎桂馒头店首创,是第一批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机械征服手工的时代,从擀皮儿放馅到捏合,迎桂馒头店坚持每道程序都有是手工制作,坚守着最传统的工艺和最过硬的材料。
尺寸不过盈满汤匙的一枚小笼包,用筷子夹起不会轻易破皮,顶上的一道道褶子却包含了无数年传承下来的手艺。
63岁的邱金法在迎桂做了40多年的小笼包。“我高中毕业就来工作了,之前母亲就在迎桂做小笼包,自己从小看着她做,有很深的感情。”
一眨眼的功夫,面团和馅在邱金法手上一滚,一枚小笼包就做好了。一笼6个包子,只花了一分多钟。
“18个褶是全花纹的小笼包,但褶子多了顶容易厚,影响口感,一般捏13个左右就差不多了。”蒸上6分钟,面皮透白,口感松软中会略带嚼劲。
小笼包的制皮都是手上功夫,太薄容易穿底,太厚不好吃。“一般擀面皮时要中间略厚,四周略薄,蒸出来保证每个都完整。”
学会做小笼包至少3个月,做上3年才像样。邱金法做了一辈子小笼包,他表示外人可能觉得每天重复劳动,可自己一直再摸索怎么做更好吃。
“现代人讲究健康,低糖低油低盐。”邱金法说,迎桂小笼包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制作,在不断变革。
随着现代猪的饲养方式发生变化,迎桂小笼包的肉馅所选用。“以前都是选用前夹肉,但现在已尝试了无数次不同部位的肉料。”
“通过冷藏也能改变猪肉的味道,而且冷鲜肉的肉质更富有弹性。”再拌上皮冻,汁与肉的比例恰到好处,卤汁肥而不腻,吃起来有肉粒感,“味道有一点偏甜,又不像无锡小笼包那么甜。”
迎桂馒头店在常州有30多家分店,每个店都有点心师傅早起制作小笼包。为了保证卫生又能口味、技术达到统一,现在迎桂餐饮有限公司在尝试加工厂统一制作、当天统一配送的方法。
“迎桂很多年轻的师傅手艺也很不错,以后这个百年老店的称号需要他们发扬光大。” (陶怡 徐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