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百村“问”振兴:沙湖村有位插秧女状元
2018-06-12 09:0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12日讯 本月8日,是祥华家庭农场“开秧门”的第二天。

  祥华家庭农场位于朱林镇沙湖村。当天一大早,戴祥华和女儿戴倩云就各开一台插秧机,在田间忙开了。

  戴倩云今年23岁,人长得有些瘦小。别看她登上插秧机显得更加纤弱,在去年5月区农林、妇联、总工会联合举办的职工技能竞赛中,她代表沙湖农机合作社参赛,获得插秧机操作比赛第一名。

  “那天的12支参赛队伍中,有6支是女子队,在蓝天与秧田间显得十分耀眼,我为是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尽管已过去了一年,但提起那场比赛,戴倩云的双眼更加明亮。

  其实,戴倩云去年参加技能竞赛时,才开了一年插秧机。6年前,她从职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先在服装企业上班,后来在亲戚的家具厂做销售。

  “在城里上班,人是轻松,但一歇下来,总感觉有点无所事事。”戴倩云说,两年前下决心回家帮忙,实在是不忍心父母太辛苦,很想为家里分担一些压力。

  戴祥华是种田的“好把式”,原先在造船企业干过,并因有一手过硬技术被上海船厂“挖”去。20年前,因家中老人生病,他回到家门口一心一意干起了农业。近些年,他陆续承包了1050亩土地,先后注册成立沙湖农机合作社和祥华家庭农场。

  刚回到家时,戴倩云并不适应。她对农活一窍不通,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看着身边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她心里有些着急。

  “农忙季节,农机无人操作,这在农村是常事,因为很多年轻人和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拼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儿童。”细心的戴倩云看到了这点,“既然自己选择了农业,就从能做的事情做起,从农业机械操作做起。”

  那年6月,戴倩云先在平路上试着开了几个来回,弄清了插秧机上的操作部件,便直接开到田边。机械第一次下田时,机头先下,机身往一边倾,整机好像随时会翻倒,她紧张地叫了起来。还好,随着后轮滚滑下田,插秧机稳稳地停在了泥田中。

  在旁的戴祥华看了笑笑,上去开了几圈作示范,戴倩云就站在机上看,听父亲教怎么转弯、怎么保持与田埂间的距离、怎么处理田脚。她琢磨着操作,一开始秧栽插得有些弯弯曲曲,及时总结后很快有了改进。

  “原先都是我爸对外服务,我会开插秧机了,自然由我来啦。”戴倩云说,每当她开着插秧机出现在别的村民田间的时候,周边人都会当面称赞:小姑娘家还会开插秧机,真有用;秧插得笔直,不简单。

  沙湖村党总支书记蒋锁政说,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戴家父女不仅种好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田,还从育秧、栽插到植保、收割全程机械服务本村村民1500多亩田。像戴倩云这样肯吃苦的小姑娘,现在农村真不多见。合作社农机服务已扩展到2镇8村,面积在1.2万亩左右。

  尽管穿戴得严严实实,但插秧结束后,戴倩云的皮肤都会晒成小麦色。除了开插秧机,她还边看说明书边学会了开叉车,把叠加的秧盘从育秧车间铲送到秧田边,大大节省了人工。

  “原先说到做像父亲一样的职业农民,想都不敢想。现在不同了,农业这行虽苦,但也自有魅力,需要我们年轻人投身其中。”戴倩云透露,父母在家常说自她回来后,他们轻松多了,她听了很开心。回来两年,自己的体重增加了。她正在读大专,先做父亲的好帮手,再做合格的接班人。

  当天上午,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两个课题组也来到祥华家庭农场田头。其中南农大工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丁为民,已连续带学生来了5年。他告诉记者,他的团队在农场进行插秧施肥一体化作业机械对比试验及示范推广,认识戴倩云好几年了,他要求自己带的博士、硕士生向她学习。现在年轻人善于利用机械科学种田,从她身上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赵记者百村“问”振兴)

  赵鹤茂 韩献忠 文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