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间为唐德芝
中国江苏网2月26日常州讯(记者 赵家玮) 在常州市经济开发区横林镇,有一支“残疾人爱心车友会”,成员唐德芝今年仅40岁,却完成了一件“壮举”,从16岁起,她连续23年资助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寒学子,累计超过100人,总投入超过100万元,其中51人踏上社会。她还牵头成立了“德智爱心协会”,每年捐资30余万元,周围人亲切地叫她:“爱心妈妈”。
16岁打工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如皋男孩
唐德芝来自陕西安康,1995年,16岁的她来到常州市横林镇打工,从事保洁工作,当时的工资是200元/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唐德芝通过收音机,得知南通如皋市一男孩因父母遭遇车祸,一夜之间成为孤儿的消息。唐德芝百感交集,她当下决定,将打工第一个月挣来的工资的一半,邮寄给这名男孩。
据了解,在1995年的常州,在外简单吃一顿饭大约需要近3元,而唐德芝每月租房要花去20多元,再加上为如皋男孩捐资助学,她的生活异常拮据,“为了省钱,几乎每顿饭都是就着白粥,吃白馒头啃榨菜。”唐德芝回忆,即便如此,她仍然靠着书信往来,资助如皋男孩达10年之久,直到他上了高中后才失去联系。
唐德芝目前和丈夫经营一家小企业,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在横林镇也购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屋。据了解,他们的大儿子今年22岁,即将大学毕业,小儿子15岁,就读于一所特殊学校。
谈起16岁开始第一笔捐助的往事,唐德芝告诉记者,当年她看到家乡不少孩子因为家庭的变故等原因,不得不中断学业,联想到自己,如果能顺利地继续学业,考上大学拿到文凭,就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也不用吃打工的苦,“这样的孩子很多但我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能帮一个是一个。”
23年间累计捐助100名学子
记者了解到,从1995年至今的23年间,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的消息,唐德芝累计捐助了100名家庭贫寒的学子,总投入超百万元,他们来自安徽大别山、贵州铜仁、四川凉山等,其中51人踏上社会,成家立业,他们中有的成为了企业高管,有的从事财务、技术工作,有的仍在读研、读博。
唐德芝的家庭条件并不乐观,2004年,唐德芝的丈夫在工作中手臂受伤,落下肢体残疾。2006年,他们第二个孩子被查出患自闭症,需要大量资金维持治疗。2008年,唐德芝和丈夫一起创业,在当地开办了一家小企业,但随即又遇上世界金融危机,最困难时,连给孩子看病的钱都筹措不出来。
即便如此,唐德芝仍未放弃爱心事业。“我从小背井离乡,四处打工,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不管再苦再难,我也要捐助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成才。”唐德芝告诉记者,奉献爱心,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牵头成立爱心协会,每年捐资30余万元
近年来,为了汇聚更多像自己一样愿意捐资助学的人士,形成合力,唐德芝牵头在横林镇组织了“德智爱心协会”,目前协会成员达300多人,采取一对一形式定点资助学子。2017年,协会总计捐出35万元善款,捐资范围涵盖江苏、陕西、贵州、安徽、甘肃等省份。
记者还得知,去年,协会成员发起行动,有的捐1台电脑、有的企业老板捐3台、5台,爱心一点点汇集,最终为陕西安康的5所小学、初中建设了微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