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中德记者常州MIX之行 深度探寻龙城MAX之美
2017-11-16 19:1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16日常州讯(张宇熠)  11月1日,由常州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中德媒体使者看常州”的活动正式启动。常州向世界发出邀请,包括《北京周刊》(德文版)《维也纳日报》等6家德文主流媒体及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为首的中国媒体共同见证了常州近40年来的发展。

  抓教育,重实业,常州智造遥当先

  作为千载读书地的常州,从宋代开始盛产状元、进士,由此便在历史上享有“科名之盛”的美誉。常州人爱读书的氛围也延续至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常州的校园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此次中德记者团走访了朝阳中学和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全面了解了常州市教育现状。

  来到朝阳中学,中德记者团和校长殷涛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参观了校园。殷涛校长说道:“尽管朝阳中学的学生主要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为主,但学校一直都希望这些孩子可以自信阳光地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学校不只是关注孩子的成绩,更多的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在校园里得到均衡而个性的发展。”除了常规课程,学校还会组织各种游学项目,比如去复旦大学游学访问等。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为了保证处于长身体阶段的学生们能摄取充足的营养,每天学校食堂都会采购最新鲜最安全的食材,并进行严格的农药残留和瘦肉精检测。不仅让学生吃得好,更让学生吃得放心。

  由于校园欺凌现象在国外时有发生,《维也纳日报》记者法比安克雷奇默尔很好奇在中国的校园里是不是也存在这个问题。殷涛校长回答道,在朝阳中学,校园文化倡导互敬互爱,从班会课到道德与生活课,一方面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因此校园欺凌现象鲜有发生。

  除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是中德记者团非常关心的领域。众所周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企业中的实践培训和学校中的理论教育相结合,也为德国企业培养了大批综合职业素养极强的应用型人才。在常州,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引进了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德记者团来到了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对常州的职业学校进行了实地探访。该校创办于1960年,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来为办学目标,力求做到在校学习内容与企业实操无缝对接,目前,累计为社会输送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7万余人,被誉为“技师的摇篮”。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与德国也有着颇深的渊源,从中德国际合作班到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不断引进德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教学模式,并计划每年派送200-300名学生到德国学习。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行业设备,学习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当代基督》的记者亚历山大施瓦贝对中德合作的教学模式非常感兴趣,在参观完学校之后,他为学校取得的杰出成绩表示祝贺。

  从校园到企业,从理论到实践,常州既重视高校教育,也重视企业发展。基于“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常州科教城成为了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截止2015年底,常州科教城共引进公共研发机构30多家,包括中科院、南京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等在内的研究院等,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000余项,完成合同金额11多亿。同时,以“智能、设计、信息”三大先导产业为核心,开展招科引智。同样截止2015年底,孵化园区引进海归创业团队450多个,培育孵化的高科技企业超过1300家。

  中德创新园区就坐落在常州科教城。2013年,常州市与埃森市共同签署了《中欧城镇化合作城市项目意向书》,正式启动“中德创新园区”合作计划。按照“德国技术+中国市场+常州企业”模式,通过学习德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成功经验,促使中德创新园区成为国际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高新技术孵化育成基地。

  目前,德国在常州投资的企业已达160多家,位列江苏省第二。

  参观完中德创新园区后,中德记者团来到了纳恩博科技有限公司,并亲身体验了纳恩博开发的平衡车。就职于德国埃森市城市规划所网站撰稿人索尼娅布罗伊对初次体验平衡车感到非常兴奋,尽管一开始她还不太能掌握平衡度,但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她马上就熟悉了平衡车的操作。

  参观结束后,中德记者团来到天琴湖畔,湖畔边高楼林立,湖水清澈见底。在天台座谈会上,《当代基督》的记者亚历山大施瓦贝提出一个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过去,中国不向德国等发达西方国家学习,现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现在的德国应该向中国学习什么呢?”常州市常委部长徐光辉和中德记者谈了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但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坚持发展文化,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解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洁茹补充道,西方国家应该学习中国政府和企业的高效。

  保障房,颐养院,提高居民幸福感

  除了曾获得过“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等荣誉称号,2017年常州还蝉联了全国综治领域最高奖项“长安杯”。在常州,可以感受到生活在中国二三线中小城市特有的一份闲适与悠然。

  从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住房保障一直都是民生工程中的重要议题。其实,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就出现了住房合作社。1949年,德国住宅及房地产企业联合会成立,以推动德国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10年,该联合会在城市化建设、城市维护与新房屋建设的投资组合上共计投入了90亿欧元,最大程度上为德国公民提供住房保障。而常州的保障房建设在全国也都属于典范,曾得到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并成为许多省市推进住房保障的样板。由此,中德记者就想深入了解常州市是如何推进住房保障制度的。中德记者团一行来到了常州保障房小区金泽家园进行了实地探访,并走入了租户家中,和租户面对面交谈了起来。

  市民熊女士一直独自抚养儿子,但不幸在几年前查出罹患癌症,于是不得不卖房治病。那时居无定所的熊女士总是想:即使是小猫小狗也有属于自己的窝吧。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申请公租房,终于,她再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由于熊女士属于低收入保障家庭,因此保障房每月租金每平方米仅1元。再加上政府发放的补助,熊女士几乎就没有了房租负担。最后,熊女士满怀希望地告诉记者:“我的病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希望今后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对未来的生活还是充满信心的。”听完熊女士的故事,德国C3集团主编安东诺茨通过翻译说:“我要重新认识中国了。”

  随后中德记者团走访了大学生人才公寓,小徐去年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现在在常州工作。40多平米的公寓里,所有家具一应俱全,拎包即可入住。人才公寓租金每月仅400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极大地减轻了租房压力。常州市住保中心副主任李剑介绍道,去年8月,常州市将新就业大学生进一步纳入保障范围,不仅放开户籍,而且可自行申请,解决青年才子在创业就业初始阶段面临的住房困难。

  除了住房保障建设,常州市在养老保障的建设上也非常用心。就在今年7月,《常州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以全面构建现代老龄事业发展体系。在常州市郑陆镇牟家村里,就有这样一座如江南园林般的颐养院。2014年,牟家村颐养院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总投资2000多万,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牟家村颐养院按星级酒店标准建造,房间里,空调、液晶电视、独立卫生间、阳台等一应俱全,过道里还都专门设置了扶手,方便老人出行。园内设置了餐厅、老年活动室、医疗卫生室和室外运动场所等,出门还有文体公园、旅游观光园。

  牟家村颐养院改变了人们对养老院一贯的负面印象,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老人们三五成群,聊着家常,或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或在房间里看电视。由于入住的老人以村里居民为主,大家相互之间也很熟悉,不会感到孤独。只要有空,老人的子女们就会带着各种水果和营养品来探望父母。一位老人热情地把中德记者团请进自己的房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跟记者团说道,住在这里特别方便,吃得好,住得好,很多事情都有工作人员来帮忙做。年纪大了,真的能享福了。

  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处于困境之中的中年人,亦或是迈入暮年的老人,都可以在常州拥有温馨的安身之处。常州市政府大力建设民生工程,确保居民都能在常州找到家的归属感,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青山岕,品香茗,科技助力生态游

  溧阳市作为常州市唯一的县级市,已经成为常州市生态旅游的“颜值担当”。目前,全国仅两家旅游区同时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块重量级招牌,溧阳市就是其中之一。

  中德记者团走访了江苏松岭头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在溧阳白茶第一人卞永前的接待下,中德记者团参观了白茶生产线并品尝了纯正的溧阳白茶。卞永前介绍道,比起绿茶,白茶对种植环境更为苛刻。为了能种植出优良的白茶,他采取了人工除草、用黄豆磨成粉作为茶田肥料等方法以确保溧阳白茶的顶级品质。松岭头生产出的白茶茶叶每片都是一颗完整的叶芽,经过冲泡后,叶芽就会在水中舒展开来。细细品尝后,中德记者对清冽醇厚的溧阳白茶赞不绝口。

  据了解,溧阳白茶也在不断探索“走出去”的道路。1999年,卞永前在溧阳引进并试种下第一株白茶。当时在松岭头种植白茶,他看中的就是这里山林果木资源多、森林植被丰富、周边无污染。后来,卞永前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土壤中,硒含量高达1.09毫克/公斤,因此,这里生产出的白茶就是名符其实的富硒茶了。目前,江苏松岭头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白茶已出口日韩等国家。卞永前衷心希望,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作为国内品质最好的白茶品种之一,今后会有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溧阳白茶。

  当行驶在溧阳市的公路上,德文记者们对溧阳公路也称赞不已。近年来,本着“让乡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富裕”的出发点,修建旅游公路也成为了溧阳市政府重力建设的民生工程之一。随着溧阳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是旅游公路,休闲民宿也成为了溧阳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来到香云小筑,这里几乎融合了所有的江南元素,蜿蜒曲折的石板路,粉墙黛瓦的民居,以及溧阳独有的茶文化。香云小筑的每间民宿分别以二十四节气命名,每个房间因不同节气而搭配不同风格的装修,一窗一桌一椅,无不散发着江南温文儒雅的气质,中德记者团也都沉浸在了江南建筑的美感之中。在这里,中德记者团还品尝到了当地的特色食品——乌饭。经过南烛叶汁浸泡后的白米,不仅泛着乌黑的光泽,还带有树叶特有的清香。《北京周刊》记者马赛尔伊谢利用流利的中文对乌饭称赞道:“好吃得不要不要的。”

  溧阳市在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积极探索现代生态旅游新模式。2007年,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仲春明从上海回到溧阳后,发现家乡的农业和旅游业正在迅速发展,这深深触动了他,让他毅然决定回家乡创业。美岕山野温泉度假村就在仲春明的精心构思下逐步成形,现在已经成为国内最受游客欢迎的生态度假村之一。独特的森林树屋让中德记者都眼前一亮。树屋为独栋别墅,每栋都隐于山野树林间。放眼望去,夕阳西下,亦橘亦粉的晚霞轻轻笼罩在山峦之上。远处青山连绵起伏,绿植丰茂。重峦叠嶂的山峰与绚丽的天空相映成趣,宛如一幅诗情恣意的山水画。一栋栋树屋就这样安静地隐逸在青葱茂密的树林间,游客可以在这里放下所有的疲惫,寻得一方净土,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谈起当初建造树屋的初衷,仲春明博士解释道,都市人都有回归乡村自然的需求,有些人不喜欢到景区或人多的地方,只想找个偏僻但住宿环境好的地方休息几天,那么树屋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选择。现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会有很多来树屋度假的游客,一度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仲春明博士所坚守的“科技—生态—休闲”旅游模式也赢得了中德记者们的一致好评。

  好山好水固然是溧阳市的天然优势,但也正是溧阳人凭借勤劳和智慧,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挖掘每亩土地、每片山林和每顷湖水的潜力,才让家乡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惊艳国内外媒体,让他们爱上溧阳的好茶好山好水。

  运河畔,古巷里,看常州风云变化

  常州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京杭大运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常州古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

  走进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可以看到创意工作者们在古老的运河畔,将废旧厂区改造成了富有艺术感的文化街区。80年前,这里诞生了被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称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罕见的奇迹”的常州纺织业,除此之外,常州恒源畅厂、常州梳篦厂、常州航海仪器厂等也在这里见证了上世纪30年代常州民族工业的兴起与腾飞。如今,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已成为常州构建“运河历史文化产业带”的重要基地。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吸引设计类创意人才,为企业提供平台,已被遗弃的工业厂区再度孕育着一批全新的文化产业。

  中德记者团在常州民俗专家季全保先生的陪同下,一起探访了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在参观大运河记忆馆时,季老为两国媒体记者讲述了只有“老常州”才知道的故事。“常州这座城市依河而建,因河而兴。”季老指着馆内陈列的模型说道。大运河记忆馆将运河2500年的历史浓缩在108米的参观线中,移步换景,历史再度鲜活地呈现在中德记者眼前。

  中德记者被挂在墙上的老照片深深吸引,并向季全保先生询问这些老照片的由来。照片中展现的是常州老建筑,极富江南韵味。然而,这一张张黑白照片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抗战时候,很多建筑都被日本军队炸掉了。这些照片,是我去日本的时候发现的,我就想方设法把这些照片资料带回来。”中德记者认真记录下了季老的故事,并拍下了这些老照片,作为资料保存。参观完大运河记忆馆,《北京周刊》德文版记者马赛尔伊谢利在季老的指导下,已经能用地道的常州方言念出“常州”了。

  当德文记者问季老最怀念的故乡风物时,季老说,那就是常州的老街、老巷、老桥。此前,中德媒体记者团也曾参观了常州最有名的古巷之一——青果巷。青果巷已有500年历史,古巷里,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鳞次栉比,至今仍有居民生活于此。他们大多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尽管子女都已搬出了老屋,但他们仍割舍不下生活了一辈子的青果巷。中德记者团走进了一位常州阿婆家,登上了阿婆家的天台,站在天台上,伸手就可以触碰到对面屋顶的黑瓦,不仅是外国记者,就连中国记者也都是第一次登上这样的天台。阿婆热情地向中德记者团讲起了自家屋子的故事。江南民居的精巧设计也再次给中德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数百年来,众多英才俊杰从青果巷中走出。在今年元月去世,享年112岁的周有光先生就出生在青果巷,他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至今,青果巷还保留着周老的故居。中德记者团走进周老故居,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第一课,来自常州工学院教学与人文学院副教授金丽藻担任此次讲课老师。金丽藻教授用拼音卡片拼出了德国C3集团总编安东诺茨的名字,并教他如何拼读,安东很快就学会了如用中文读自己的名字。在参观的过程中,中德记者团还意外碰到了前来常州寻根的周老后代。

  目前,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正在修缮翻新,不久之后,青果巷将以全新的面貌为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现江南古韵。

  常州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运河畔,古巷里,中德媒体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积淀下的江南文化,更是改革开放后常州人民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结语

  此次“中德媒体使者看常州”之行,中德记者团真实、全面、深入地了解到了常州的科技教育、城市建设、生态发展和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

  《北京周刊》记者赵飘说:“常州让我看到了关注民生不只是一句口号。”

  《北京周刊》记者马赛尔伊谢利说:“常州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在城市绿化、社会福利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为中国其他中小型城市树立了典范。”

  《维也纳日报》记者法比安克雷奇默尔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朝阳中学的孩子们,他们看上去对世界充满好奇,同时又十分努力。”

  

标签:
责编:戚阜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