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7日讯 这几日,秋风渐凉,在溧阳市别桥镇绸缪上百亩的芹菜田里,绿色的芹叶铺满大地,覆在泥中的芹身白嫩娇脆,工人们在为今年第一茬溧阳白芹的上市而忙碌着。
这片白芹是溧阳市易佳甸园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种植的,老板是56岁的易卫明。出身农民,学了手艺进城,生意做得很大,快到退休享清福的年纪,易卫明在村人的不解中,竟然变卖资产,回家包地种白芹,再次当回农民。
“小时候的白芹‘赤骨粉嫩’,是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人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没想到这几年越做越烂了。”望着眼前的这大片白芹地,易卫明感慨万千:我就是想把白芹的味道找回来。
易卫明老家在溧阳别桥,因头脑灵活,他学了木匠手艺,很早就离家闯荡,做过包工头、开过浴室,投资过房地产,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城买房,成了城里人,也积攒了不菲的财富。
离开故土,他最忘不了的是家乡的白芹。每年秋冬,白芹是他家的家常菜,礼尚往来,他也喜欢给朋友送上溧阳白芹。但近年来,他发现,白芹的口味变了。
“以前的白芹脆嫩多汁,咬一口又鲜又脆,现在是筋筋拉拉嚼不动,把溧阳白芹的名声都弄坏了。”易卫明对此十分心痛。他四处走访,发现其中的缘由:因为种白芹非常吃苦,一些种植户偷懒了,栽培上偷工减料,为了能早上市、高产量,有人还使用催生素。而且,溧阳当地人种白芹的越来越少,多由外来人员种植,一些传统的方法正在逐渐消失。
溧阳种植白芹已有800多年历史。2005年,溧阳白芹进入钓鱼台国宾馆,成为国宴美肴,2006年,溧阳市注册了“溧阳白芹”原产地证明商标,2010年又成功申报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可以说,溧阳白芹是溧阳人的骄傲。
眼看白芹危在旦夕,易卫明焦急万份。2015年4月底,他转让了大部分门店和资产,筹集资金,回乡改行种白芹,再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2015年5月1日,易卫明承包了溧城镇城南十几亩田试种,2016年扩大到300亩,今年扩大到了600余亩。 他深知种白芹的辛苦,为了保证质量,他认为,一定要引入规模化、机械化种植。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研究图纸,设计白芹种植特种机械。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他先后投资300多万元,经过上万次试验,研究设计制造出了白芹施肥机、白芹排苗(播种)机、白芹壅土机、白芹收割机等多种农业特种机械,开创了溧阳白芹800年种植史上的先河,使白芹种植彻底摆脱了传统而艰苦的排芹、壅芹、施肥、收割等劳作的落后状况,生产成本每亩减少近60%。而他的这些机械,获得10项国家专利。
与此同时,他明确了绿色有机种植的宗旨。他请教农科专家、有经验的老芹农以及大厨,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形成了一整套种植、施肥、田间管理等操作规范,生产的白芹获得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去年底,公司首批批量上市的白芹质嫩、色白、水分足、清雅爽口、口味地道,不仅在本地一炮打响,成为天目湖宾馆集团、新华厨酒店的专供产品,还在北京、上海打出了名声。
截至目前,为了记忆中的白芹,易卫明已经投入约800万元。按照今年亩产1600斤的产量,按每斤8—10元的价格计算,预计产值将达800万元。
芮伟芬 王田夫 任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