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12日讯 在溧阳城西一带的乡村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十里三大桥,七里三座庙,肉嵌豆腐施家桥。”最后一句,则是对旧县施家桥村 “春和豆腐”的夸奖,这家豆腐坊传承了五代人,至今仍美名远扬。
今年47岁的陈锁忠,是“春和豆腐”的第五代传人。他家的楼房除了制作豆腐的设备之外,一些老物件很吸人眼球:当年驴子拉的石磨,“春和豆腐”的印章,称黄豆用的盘秤,舀豆浆用的铜勺……特别是一张民国时期豆腐店里用的收银台,设有投币孔,硬币塞进小孔后可一直滚落到收银台的储钱柜中去。
听陈锁忠介绍,他家祖祖辈辈都开豆腐坊,他的曾祖父陈信阳是从河南逃荒来到施家桥的,凭借着祖传的好手艺,在村上自己家中开了间豆腐坊。为报答乡亲们的知遇之恩,陈家的豆腐坊真材实料、价格公道,逢年过节还主动为村上的困难户送上几块,所以陈家豆腐坊深受村民喜爱。
陈信阳过世后,他儿子陈春和接班,用自己的名字改店名为“春和豆腐”。第三代传人陈田华、第四代传人陈贻生兢兢业业经营,“春和豆腐”的名声持续走红。
1988年,18岁的陈锁忠帮着父亲陈贻生做豆腐,父亲过世后,他接班经营,对祖上传下的这份产业越做越有劲,“春和豆腐”在他手里转眼已走过了30个年头。
说起豆腐制作工序,陈锁忠如数家珍:用豆,得用溧阳南渡、旧县一带出产的本地黄豆,土壤中含硒,使用的是有机肥、蛋白质含量高,制作出来的豆腐味道好;用卤,把黄豆磨出豆浆后是“点卤”, 而陈家的“盐卤”是独家秘制;用水,用优质天然的大溪水制作出来的豆腐,口感清爽香醇。
“最关键的是用心。”30年来,陈锁忠夫妻俩每天起早磨豆腐,从上下两磨的结合处往下流淌出雪白的豆浆,豆浆顺着磨底盘的石槽流入木桶里。他的妻子左手端着一瓢被水浸泡得肥胖金灿灿的黄豆,右手不时往磨中的孔洞里加满豆子,用一把小竹刷子将从磨盘孔里跳出的豆子扫回孔洞中。
另一旁,陈锁忠晃荡着一个撇开上口的白布袋,袋里装有磨出来的豆浆,透过布袋源源不断地落入正下方冒着热气的大铁锅内,经过点卤,铁锅内的热豆浆变成了豆腐脑,把豆腐脑舀入木制豆腐箱子内压去水便成了白豆腐。
夫妻俩一直要忙到天亮方可喘口气,这时赶早来买豆腐花、白豆腐的村民已陆续来到他家门口。吃过早饭,陈锁忠则挑着两只装满豆腐的木桶走村串巷,卖完到家已是晌午。夫妻俩只有在下午才能休息片刻,等到母鸡归窝时,两人又要围着黄豆忙碌起来。
陈锁忠的豆腐坊,平均每天能做200斤黄豆,碰到逢年过节,有外地的客人来订,只好加班加点赶制。生意虽好,但做豆腐赚的是辛苦钱,他家的豆腐不过卖每块1元钱。当记者问及手艺将来是否会传给女儿时,陈锁忠笑笑:“这活儿太辛苦,年轻人恐怕做不来。不过我们夫妻俩只要做得动,就一直会做下去。” 芮曼菁 陈廷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