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10日常州讯(记者 赵家玮) 7月9日下午,一张小女孩向年轻男子下跪磕头拜师的图片出现在常州当地论坛上,引发热议,阅读量很快超过1.2万次。不少人对这种“磕头拜师”的做法嗤之以鼻,也有人认为不应过分上纲上线,传统文化传承离不开仪式感。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了磕头拜师的师徒两人以及徒弟的家长,听他们讲述了来龙去脉。
小学女生“磕头拜师”图片引爆网路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磕头拜师的做法。”9日下午,常州当地网络论坛上,一张小女孩跪地磕头的视频截图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发帖人表示,这是他偶然看到的一场收徒仪式的直播视频,没想到竟然还有下跪磕头的环节。“我也是偶然看直播看到的,好像孩子的家长也在现场,竟然能同意自己的孩子这样拜师!”发帖人表示,这种做法让他完全不能理解,“外面培训机构那么多,花钱有什么学不到?干嘛非得这样?”
记者在网贴中看到,女生穿着红衣黑裙跪在地上,弯腰磕头。在她的前方端坐着一名身着白色中式上衣的年轻男子,年纪在26岁上下。该男子左手边,还有三位男性坐在椅子上,像是在见证整个仪式。
“不能理解!我不会让我的孩子给任何人下跪,师生也应该是平等的,站着、坐着学不到的东西,跪下来就能学到?”有网友表示,看到这样的图片让他很吃惊。
“下跪磕头可以不交培训费吗?如果可以……我也不愿意!”网友SONA调侃道,实在想不通,这种仪式有什么意义,“让我下跪磕头,给100万都不行!”
不过也有人认为,大家对此事不必太过在意。“很多传统行当收徒弟都是要下跪磕头的,相声、中医、武术的名家收徒,都有磕头拜师的仪式,不必大惊小怪。”一些理性的网友表示,下跪磕头的本质上还是一种仪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时候离不开这样的仪式感。“这个老师我见过,在少年宫上过课的。”一位网友指出,该男子和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一位已经离职的老师相似度很高。
收徒男子:传统仪式有意义有说法
记者随后多方打听,联系上了图中的收徒男子李振。李振今年27岁,是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父母在苏鲁两省做生意,家安在了常州。1991年出生的他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曾经在成都工作了三年多。
“我确实在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过一段时间,不过几个月前已经离职,现在自己开了一家培训机构,专门教授相声、评书、快板等曲艺方面的才艺。”李振告诉记者,磕头是曲艺行当拜师仪式的必经环节。师父收徒本身就是双方自愿的事,而且拜师并不是想拜就能拜,“我收徒第一是看人品,第二是看专业能力。”李振说,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只要自己花钱学,老师就要教,却忘记了“求学”“求知”的真正含义。也有很多老师觉得,老师只教专业知识,其他不归他管。
“我师父曾经对我说:想要学好艺,先要学做人。师父的现在就是徒弟将来,所以想要教好艺,更要会做人。”李振表示,曲艺重在传承,看似老套的磕头拜师,其实蕴含的是对传统艺术文化发扬的责任。“那天的收徒仪式其实已经简化了,拜祖、敬茶等步骤全都省略了。”
李振还回忆,他小时候拜师,也是这样下跪磕头。给师父磕完头,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他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不收徒弟学费,还传授知识,只为一身本领能有所传承,发扬光大。
学生、家长:我们认可老师,也认可拜师仪式
“我一直跟着李老师学曲艺的,很喜欢这门课程。他除了上课之外,也会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待人接物,说话做事,方方面面的知识很多。”此次拜师的小陈同学今年三年级,她表示自己并没有觉得这样的仪式由什么不妥。“西游记里孙悟空拜师不也磕头吗?”
家长陈先生表示,他也注意到了网上的讨论,正好跟记者说说自己的想法:“现在的孩子有各种电子游戏、IPAD等,很少有孩子喜欢听评书,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电台节目也几乎不见评书的踪迹,我觉得这是传统文化的悲哀。”,陈先生说,所以当他得知常州也有这样一位能够教授正宗曲艺的老师之后,立马帮丫头报了班,已经跟着李老师学了两年,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有很大进步,时不时会来点小段子、小笑话,成了同学中和家庭里的开心果。
陈先生认为,“师父”比“老师”更赋予特殊的意义,“师父”不仅是有师的威严,还有父亲的慈爱。所以拜师仪式之后,他也希望女儿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师父,并“学师之品德,习师之技艺”,弘扬好中华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