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对于一座城的意义,既是“风向标”,又是“奠基石”。目前,常州新一轮总规编制已启动——
看历版总规如何见证常州的沧海桑田
中国江苏网5月23日讯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也是城市进行开发建设的法定依据和重要指南。
我市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2011版)在2003年启动编制,2013年获得国务院批准。今年5月12日,我市又顺利召开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标志着我市总规修编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从首部《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开始,常州已经编制了1981版、1989版、1996版、2011版4个版本的城市总体规划。
实际上,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对常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如今我们在城市中看到的,大到新区建设,小到公园绿地,都跟城市总体规划密不可分。
而对参与编制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在看到自己规划的成果一天天显现的兴奋之余,让规划预见城市发展方向,助推城市发展,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1981版:像清潭这样的老新村,都是八十年代建起来的。
生活区配套由此开始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工业区、居住区有了明确区分
受访者:李遐章,原常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
在《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之前,常州只有1956年编制的《常州市简要规划》。而《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是我市第一部经过专家讨论、审查和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1978年,常州市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82年8月完成,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发文批准。
李遐章当时还在城建局下面的规划科,1981版的城市总规,由他参与主编。“正式编制的时间为一年左右,前期调查要好几个月。当时上报省里审批的时候,得到一次性通过,这在全省是史无前例的。”
工业区成片,老城区工厂逐渐搬离
编制首部城市规划,必须对当时的城市定义很明确,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城市规模。“当时就是人口控制在50万以内的中小城市。而且因为用地规模有限,发展方向只能是‘控制东西,向南北发展’。’” 李遐章说。所以在这一版的城市总体布局中,形成以老城为中心,以戚墅堰、新闸、湖塘、龙虎塘四个区、镇为辅的“一城四点”组群式布局。
之前没有实现的工业分区,也在这版规划里面提出构想。李遐章介绍,规划按照分区集中、成组配套、成块发展的原则,分六片集中布置——冶金、小石化在东,机械在西,纺工在东南,轻工在西南,电子仪表在南郊,化工控制南郊、发展北郊。“对40个左右有污染、噪音的工厂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和迁移到规划地区,逐步创造现代化城市面貌,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休息环境。就是在这个时候,好多工厂陆续搬离了老城区。”
很多老新村,都是80年代建起来的
“现在常州人琅琅上口的那些老新村,好多都是八十年代建起来的。” 李遐章说。
李遐章介绍,当时生活居住布局是这样的:市东以朝阳、和平、丽华等生活小区为主,中心在朝阳附近;市南以工人、劳动、清凉等生活小区为主,中心在兰陵;市西以花园、清潭、勤业等生活小区为主,中心在马公桥附近;市北以机械、西新桥、北郊和建材等生活小区为主,中心在西新桥北;铁路北以北环一、二、三村为主,中心在天钢路一带。此外,在戚墅堰、新闸补充配套生活区,另辟雕庄、三井、龙虎塘等三个独立生活小区。
先生产后生活的布局在首个城市总体规划里就得到了改变。“居住区、生活区首次有了配套。居住区在不断地完善中,各生活小区除搞好住宅建设外,同时搞好文化、教育、卫生、商业服务网点、市政、公用和绿化等配套建设。” 李遐章说。
作为参与1981和1989版城市总体规划主编的人员,李遐章感慨,“想当年,看着自己规划的城市一天天建起来,对我来说是颇有成就感的。如今时代变化太快,看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而言更加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