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15日讯 5月10日上午,记者在茶山街道新城逸境园小区见到王光华老人时,他正在书房埋头写日记。老人的书房不大,书柜占了两面墙,书桌靠窗,堆满了各种书和日记本。1990年退休后,王光华就有了记日记的习惯,至今已写了好几十本。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王老还是一位“跑男”,1991年至2012年,每天早上他都会慢跑5-8公里,21年总里程4万多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一周。
两次死里逃生
1930年3月,王光华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崖南头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与姐姐相依为命。1941年3月,他的家乡成为解放区,12岁的他被选为村儿童团团长,和姐姐一起加入了村里的民兵组织,每天训练跑步、投弹。
1942年11月,日伪军调集1.5万人对胶东进行“拉网”大扫荡。王老和很多村民被日伪军的火圈、马队围困。“当时我跑了一天一夜,还是没能突围,又困又累,实在走不动了,就卧倒在一条旱沟里。”王老回忆,他用玉米秸秆做伪装,躺下后没多久就听到了日伪军的脚步声,距离大约只有30米。万幸的是,他没有被敌人发现。“如果被发现,不是被打死,就是拉到日本去做奴工了。”王老激动地说,后来他才知道,最终被“网”住的1000多名老百姓中,有500多人被日伪军杀害。
1945年,王老加入八路军,成为一名卫生兵。抗日战争结束后,老人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47年9月,在“三合山战役”中,王老和战友在护送卫生所伤员撤离时,遭遇国民党军机的轰炸扫射,他的左手肘关节被炸出一个血洞。由于条件所限,两年后才在上海医院动手术取出了大弹片,但10多个散布在肘关节骨头里的小碎片已经永远无法取出了,老人左手因此无法负重。
解放后,王老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曾带领部队医院职工参加唐山大地震的救援。
徒步成为习惯
1990年,时任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的王光华离休。“工作时只有休息日会跑跑,1991年开始,每天早上都会走路、小跑1个多小时。”王老说,徒步其实是战争年代养成的一种习惯。退休后,他仔细回忆了战争年代、和平年代走过的路,通过地图计算自己的徒步里程,结果让他自己都有些惊讶:抗日战争步行953公里,解放战争步行2300余公里,抗美援朝步行2055公里,解放后至转业步行3175公里。
在搬到新城逸境园前,王老住在清凉新村,退休后,他的徒步圈主要是清凉新村、茶山和雕庄等地。老人一般从劳动路走到东港,再走小路到中吴大道返回,每天徒步行程5-8公里,且一走就是21年,如果不是身体原因,可能会持续至今。2012年4月,有一次晨练时,老人觉得心脏很难受,到医院进行了一次系统检查,被查出患上了较为严重的房颤,在医生的警告和建议下,老人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多年的爱好。
回忆录将出版
王光华和老伴王佩玲是一对军中伉俪,84岁的王佩玲是上海人,1950年参军成为一名文艺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从卫生员到军医,再到部队医院领导,王光华始终坚持救死扶伤的天职。在抗美援朝时,他给美国大兵治过鼻伤,他宁可饿着肚子也要将自己的一碗饭让给英国俘虏,因为他坚信,医学的本质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
王光华喜欢动笔,退休后从记日记开始,撰写了数万字的个人回忆录,近日,回忆录已交由出版社审稿,即将付梓刊印。
童华岗 韩军 陈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