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
——写在全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之际
编者按: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地震灾害突发性、破坏性强,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全稳定影响巨大,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常州有地震灾害的风险吗?这些年,我市在防震减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我市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如何?记者在全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详细了解了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情况,今天向读者作一个全面介绍。
地质背景,常州怎么样?
中国江苏网5月12日讯 常州地区西临茅山山脉及茅东凹陷区,有16条断裂带穿过,其中,茅山断裂带至今仍在活动,主城部分位于奔牛凹陷区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
市区新闸附近,曾在公元999年发生过5级地震。据志书资料,我国历史上有地震记载以来(公元前780年至现在),江苏省境内陆地上的最大地震为6.0级,且只发生过两次,一次在扬州附近,发生于1624年2月10日16时左右,一次发生在溧阳的上沛东南,时间是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特别是溧阳地区,除了1979年的地震,1974年4月22日也曾发生过一次5级地震,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才相距3公里,震源深度相当。
1996年,常州市被国家列入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1年,常州市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的城市(设防标准由0.05g提高到0.10g)。《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修订前,常州市抗震设防要求明确规定为7度设防,苏州、无锡为6度设防,修订后,苏、锡、常均为7度设防的城市。
防震减灾,常州怎么干?
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2015年和2016年接连荣获全省市县年度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
地震监测管理方面:我市完成了国家大中城市数字地震网络信息节点二级平台、国家数字地震网络强震台和“江苏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常州分项工程等项目建设。2012年底,建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地震台网,其中包括:测震台网、前兆台网和3个强震台。测震台网,能接收来自12个台站的地震监测信号,所有台站数据信息实时与省地震台网共享。前兆台网,汇集了8个台点的体应变、地下流体水位、水温、电磁波、地磁等5个测项。强震台,其信号来自溧阳、金坛和常州3个地方。我市还完成了“智慧防震减灾”地震监测管理子平台建设,建成了地震监测管理数据库,震情速报时间由原来10分钟缩短至3分钟以内,自动监测结果,1分钟内自动生成信息并发送相关人员。完成了溧阳鹿场、淹城野生动物园、新北种鸡厂等8个地震宏观观测点的建设确认。配合省局地震预警和速报系统项目建设,完成了市域内5个烈度速报台站地址勘选和地质资料收集。近年来,我市监测管理工作先后获得全省地震观测资料与产出第一名、台网系统运行、强震动观测记录、地下流体水位等各类奖项共20多项(次)。
震害防御方面:我市在全省最先出台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通知”的规范性文件。2012年启动了常州市城区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2015年8月通过了项目总验收,到目前为止,全省有南京、徐州、苏州、无锡、南通等7城市完成该项目建设,其中我市获专家组优质工程项目评定。该项目的探测成果对常州市城区所处的地震构造背景,深部孕震环境,主要断层空间位置分布、最新活动性及其发震能力、地震危险性概率水平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可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土地综合利用与规划、重大工程选址、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等工作提供依据。另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组织设计人员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检查以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施工质量抽查,将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确保地震安评结果真正应用到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设计中。
应急救援方面:我市在全省第一家建成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率先应用视频会议多点控制单元(MCU),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2010年以来,先后完成了省局下达的《常州市地震应急预案》《溧阳市地震应急预案》示范修订任务,全面开展了政府部门、学校、医院和易产生次生灾害企业等单位,以及乡镇等基层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成功组织了“2011常州市暨苏南地震应急协作联动区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和“2014溧阳市地震综合应急演练”;积极协调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2016年9月,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项检查。
应对地震,我们怎么办?
虽然目前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地震,但在城市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同时,掌握一些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基本常识,万一遇到地震灾害,可将伤害降到最低。
如果地震发生时身处室内,应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房屋里等安全角落并保护好头部。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疏散撤离时,应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千万不要乘坐电梯。撤离前应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发生。
如果发生地震时身处室外,应当远离室外危险物和危险场所。室外危险物包括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如果地震发生时身处野外,应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沿着与岩石滚动相垂直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如果地震发生时身处海边,应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积极实施自救。自救原则包括: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延长生存时间;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听到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
地震发生后,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先多后少”,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先近后远”,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先易后难”,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先轻后重”,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