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区直溪镇——
惠农工程灌溉渠为何成了问题渠?
中国江苏网5月3日讯 金坛区直溪镇巨村村民吴四儿日前站在田埂边,望着麦苗一脸愁容。他想不明白,才造了几年的灌溉渠,已两次加高,打水还会出现漫溢;而且,渠体多处开裂产生渗漏,把靠近渠道的部分土壤冲走了。虽然他每次反映后,村里都会派人来修,但总是治标不治本。
吴四儿今年68岁,原本耕种9亩地,加上今年承包的21亩,一个人要打理30亩地。2014年前,村民种田灌溉用的是土沟渠;2014年,直溪镇的省投土地整治项目建成,吴四儿所在的吴家棚村民小组也新建了一个泵站和数百米长的灌溉主渠道。泵站就建在村旁的东大河边,主渠道沿村道南北铺设。当年5月,泵站和渠道建成并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土沟渠变身,吴四儿和村民们充满希望。可是,2014年6月第一次放水时,他们就发现,渠体两侧过矮,大量河水被抽入渠道后,漫溢到村道两侧的田里。紧靠东大河的几块田甚至因为积水回流入河,导致一些土堤坍塌。村委接到村民反映后,2015年、2016年两次对渠道两侧进行加高,但漫溢情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更严重的是,渠道底部从去年开始出现裂缝,不少水从裂缝中渗漏到田里,冲掉土壤、淹了庄稼。
“泵机用电,电费是我们出。一打水,不少水都溢掉、漏掉,等于是白打,还会淹庄稼。”因为30亩地要灌溉,吴四儿既心疼庄稼,又心疼浪费的钱。
4月20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省投土地整治项目吴家棚站工程除泵房外,共有3条主渠道,总长约300米。渠道侧墙能看出两次加高的痕迹,每次加高约20厘米。渠体由弯板对拼而成“U”形,部分渠道底部接合处弯板与弯板间的裂缝清晰可见。吴四儿的田就在其中一段渠道旁,记者看到紧靠渠道的田里有一个碗口大的空洞,老人说,这就是被渗漏水冲走后形成的。
巨村村委书记欧阳林解释说,以前村里有个老泵站,泵机功率也小,虽然是土沟,但从未遇到过类似的事;2014年新建泵站后,泵机功率大了,管道粗了,吴四儿田边这段渠道又靠近泵机,进水量很大,水就溢出来了。至于渠道底部的裂缝,他坦言,像这种用插板拼接的U形槽,最多三四年就会老化。
记者了解到,2012年金坛区申报了省投土地整治项目,省财政拨款3300多万元,在直溪镇实施省投土地整治工程。直溪镇党委副书记王和平告诉记者,该项目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施工,2014年上半年建成并通过省级验收,之后移交给各村管护。这一工程,为直溪镇8个村新建了7万多米的硬质灌溉渠道。王和平表示,吴四儿的田边渠田位于泵站出水口,考虑到水流要从上而下流经大片田地,施工方进行了填土抬高,渠道埋在堆土层上,的确存在漫溢现象,时间一长,渠体自然沉降,裂缝也就由此形成。
对于弯板拼接渠道,金坛土地征地勘测中心主任朱励军解释说,直溪镇所有的渠道都采用插板,也就是弯板拼接槽,这主要是基于技术和施工考量,“原先的卷板虽然是一体成型的U形槽,但太薄,整体太重,一是搬运不便,二是施工时容易破裂”。朱励军说,吴家棚站渠道施工时也存在一定瑕疵,比如堆土层的压实问题等等。同时他也认为,吴家棚渠道的后期管护也不到位。
据了解,省投土地整治项目有常规管护资金,每个行政村每年约5万元,如果需要大修大补,还可以再向上申请专项资金。王和平说,目前,整个直溪镇还没动用过常规管护资金。渠道出现问题,村委一般是按照土办法“缝缝补补”,村委没有专业技术力量,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朱励军告诉记者,金坛区国土部门尚未接到关于渠道质量问题的反映。
一边是村委的疲于应付,一边是国土部门的零反映,中间缺失的环节让这条惠民渠成了问题渠。
吴同品 童华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