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常纺院一教师扎染作品获国际金奖 《月色》撩人
2017-04-13 10:2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常纺院一教师扎染作品获国际金奖

  纤毫毕现,而致《月色》撩人

  中国江苏网4月13日讯 近日,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学义老师创作的两幅扎染作品《月色》、《荷色》在沙特阿拉伯阿布扎比举行的中国国际贸易周展会上分别获得金、银奖。

  据了解,《月色》和《荷色》两幅作品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真丝扎染作品。《月色》长3米,高约1.6米,主要表现了贵妃醉酒的场景,《荷色》则为夜色下的荷花。两幅作品晕色丰富,变化多端,既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底蕴,又体现了阿拉伯风情和“一带一路”的寓意。

  

  苦心钻研,独创扎染手法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初次接触扎染,是张学义在苏州丝绸工学院(现苏大)的时候。“80年代,我在此学习染织美术设计。其中有两周是上扎染课,刚接触到这门技艺,我觉得很有趣,之后就开始了苦心钻研。”张学义说,毕业后被分配工作到常州纺院工作,教课结束后,他天天跑到纺化系与专业教师交流,自学染色的化学原理和如何染色。

  扎染过程中,最需要技术、最大的难点有两项:具象的作品和套色作品。据了解,一般的扎染作品内容极少涉及人物,且颜色较为单一。张学义的作品细小到局部特征都得到了彰显,甚至于通过晕染的手法达到纤毫毕现。这也是他的作品此次获得金奖的原因之一。“因为扎染的特殊性,一个小小的瑕疵就可能让整幅作品失败。”张学义告诉记者,所以每次扎染作品前,他都要打上上百次的腹稿:哪里需要扎紧,哪里需要染深,每个人的神态是怎样。整幅作品所有的点、线、面都考虑成熟后,再用针线代替画笔,勾勒出整幅作品的轮廓,之后进行染色。

  染色也是一项技术活。“一般扎染作品中,需要套色的话,不同颜色的相互交融不可避免,但是通过我自己研究出的染色手法,可以做到精准套色,互不交融或者有选择交融。”张学义告诉记者,这是他多年钻研得出的结果,也是他的作品精髓所在。

  多才多艺,油画同样精通

  除了扎染,油画同样是张学义的强项。“油画创作同样是我的爱好之一。为何同时创作油画,主要也是为了排遣扎染时的寂寞。”张学义说,因为周围从事扎染创作的人很少,他很难和其他人分享自己创作时的苦恼和烦闷。为了调节心情,他就进行油画创作。爱一样钻一样,张学义的油画作品同样出色。他创作的油画作品《肉案子》入选“江苏省第八届油画展”并展出,这是常州纺院建院来在省级以上主办油画展首次零的突破。

  油画创作同样也给张学义的扎染带来不少灵感。“扎染作品是平面的,而油画却是有空间感的。”张学义介绍,受油画创作影响,他的扎染作品空间感也很强。“主要是通过染色时用力的使用、松紧等方式,来营造出不同的层次和空间。”

  据了解,在上世纪90年代,扎染广泛应用于服装、纺织品等的产品生产上,作为艺术品收藏的较罕见,而张学义的扎染作品却被全国各地多人收藏,一些东南亚的人甚至特意慕名前来收藏他的创作。 (尤佳 华建铭)

  

  扎 染

  

  

  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扎染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每次扎染出的花纹不会有相同的效果。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2006年以及2008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标签:作品;扎染;纺院;张学义;创作;油画;月色;染色;国际;金奖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