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45户村民一起种植,如今联名申请采伐——
近百亩松林,是砍还是留?
中国江苏网4月7日讯 从春节前到现在,仙姑村98.4亩松林是采伐还是保留,牵动着村民的心。
“那片松树林,处于茅山旅游景区腹地,林相非常好,如果全部砍了,实在可惜。”本月1日,薛埠镇林业站站长张留斌告诉记者,在仙姑村本达村民小组西头山的成片国外松紧临公路,旁边有一个小塘坝,生态效应特别明显。
村民的想法却不同,希望把树砍掉。去年11月,他们直接到金坛林业站咨询相关采伐手续,林业站高工邵美林接待了他们,并告知商品林、省级公益林分别要达到31年和35年才可采伐,而竹木采伐或间伐都必须报有关部门逐级申批。
“其实,本达村民小组3年多前就曾打过采伐申请。”仙姑村经济合作社社长颜卫红拿出一叠材料给记者看。
其中,从1985年2月签订的植树造林合同书上看出,当时有45户村民按家庭人头参加西头山植树。
另一份材料是申请,是2013年9月5日由村民签名的采伐申请。上面表明,所栽国外松,村民小组与农户按二八分成。采伐理由是“自栽国外松28年来,村民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一直未有过经济收益,现请求本达村后西头山国外松全部采伐,重新栽种经济林木”。
“上次没能批下来,是年限没到。现在总该考虑村民的利益了吧?”今年67岁的王二保担任村民小组长已17年,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他坦言,虽说今年苗木行情不如前几年,但如果以500元一亩发包出去,一年也有5万元收入。现在已有好几个人看中那片地,想栽种果树和经济林木。
记者随王二保来到本达村。
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就在白乾路旁,是去往乾元观、海底水库的必经之地。从村后一条小路钻进松林,所见松树粗细不一,大的胸径三四十厘米,小的不足20厘米。再抬头看树高,都有十五六米,缕缕阳光透过枝叶斜射下来,显得分外幽静。
“说是98.4亩,只会多不会少。可是,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山地偏瘦,这种树又容易生线虫病,还不时有人偷砍,树越长越少,村民们既心疼又无奈。不如干脆全部砍了,也省得烦心。”王二保说,“我们也知道树长在这里是一片风景,但好风景又不能当饭吃。村民们的要求其实不高,一年每亩有200元收入就好了。”
张留斌已陪市、区农林部门的分管领导多次到村调研和商议。他说,到了年限采伐,村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为此,常州市农委副主任徐祖兴、林业站站长吕晓雪也曾到现场察看,就树林的伐与留分别征求村民和村干部的意见。现在省里对生态公益林每年每亩补偿8元,市里补偿25元,连日常管护开支都远远不够,更不要说村民经济收益了。
“综合考虑茅山旅游和农村绿色生态,我们还是引导村民有序、合理和科学利用资源,而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张留斌举例说,同在仙姑村的一号农场,就保留有一片松林,游客置身其间心情就不一样。假如西头山整座山林全部采伐,即使不改变林地性质,完全按采伐更新作业设计书要求栽种经济林木,生态效果也难以立竿见影。
张留斌还告诉记者,因全省竹木采伐每年有一定限额,仙姑村这片松林不在今年采伐之列。考虑到村民经济收益,林业站正在与村委和村民商议,在向上争取相应生态补偿资金的同时,通过林下清理,引种喜阴的中药材,发展林下经济。弄好了,这倒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5日下午,记者致电仙姑村书记蒲斌,得到的是一样的答复。
赵鹤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