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6日讯 明媚的春光中,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稻田边、鱼塘旁一条条新建的栈道熠熠发光。
“我们通过几年的有机米种植,生态环境已有了明显改善,春耕的时候,鸟儿跟在翻土机后面啄小虫,夏天的稻田里有了青蛙、黄蟮,秋天是一片金色。这么美的乡村景色,为什么不让游客到这里来旅游呢?”
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的东南村党总支村书记、村主任兰红娟,今年开春终于带领大家启动新项目,他们要把稻田变成风景,要充分发挥离城仅10多公里的后花园地理优势,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有机稻米的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东南村稻田公园效果图
整治贫困村
东南村于2004年由午桥村委与韩村村委合并成立,因村庄位于西夏墅镇东南方位而得名。
新成立的东南村没有一条贯通的主道,村级内部大道也都是泥石路,全年村集体自由资金收入只有13万元。因为村里一直没有工业,当时被规划为农业生态区。
兰红娟很清楚,被规划为农业生态区,说到底就是没有其他任何发展优势。
不管怎么样,要发展必须先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兰红娟一方面争取村里企业主、老党员、老干部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先修建了贯穿全村的民心路,贯通了村与镇、组与组的相通之路;另一方面,抓住各种有配套政策的项目,积极实施了“三清一绿”和“五好三有”等一系列村庄改造整治工程。全村绿化总面积达193亩,绿化覆盖率达26.7%,先后获得了省生态村、省卫生村、市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种植有机米
路修好了,靠什么致富?
2013年,东南村成立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将村里近2000亩土地流转到了合作社,聘请有技术的农民,根据生态有机种植的要求进行统一耕种。
记者到村里采访时,村干部汤留忠正在分装刚加工出来的有机米。汤留忠说,虽然去年秋收季节连日雨天影响了收成,但有机米和生态米的销售还不错,有机米卖十几元一斤,生态米也卖三五元一斤,去年的稻已经加工成米卖掉20多万斤了。
“除了前期投资农机和设备,支付8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每年还固定上缴村里20万元,所以合作社虽然目前没有盈余,但已经创下了不少资产,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说起合作社,兰红娟颇感欣慰。
蒸蒸日上的合作社极大地凝聚了人心,也实现了增收。有人原本不太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现在主动找来了;合作社长期聘用的4名农民,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
一些五六十岁不在外打工的村民,农忙时帮着合作社打打零工,一天也可挣80元。大家都盼着合作社越办越好。
稻田成风景
坚持三四年有机种植后,东南村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原来庄稼从育苗到收获,前后要洒十几次农药,稻田里已经罕见青蛙等生物。现在,春耕时,鸟儿会跟在翻土机后面啄小虫;夏天又能听到蛙鸣、见到黄蟮。
面对日益稀缺、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以及越来越方便的交通,东南村今年又大胆启动新项目,计划投资1600万元,打造一个稻田公园。
今天开春,东南村稻田公园景观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稻田边、鱼塘旁的栈道基础已经筑就。接下来,将保留原有稻田肌理基本不变,把整个村庄通过石板路、木栈道等游览线路分成北面的稻米产业示范区、中部的稻田公园区、南部的民俗美食体验区和东部的形象展示区四部分。稻田、居民生活区将布置农村动物小品,如青蛙小雕塑、稻草人、鸭子坐凳等,与农耕剪影相互穿插。村里鱼塘也将连通、梳理,并将原有的堤路打开,局部形成半岛和岛屿,形成景观效果较好的水面,种植低矮花灌木,设置临水平台和钓鱼平台。白墙黑瓦的民居山墙上,也会呈现一些农耕主题的彩绘。
本报记者 周瑾亮 通讯员 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