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27日讯 “活动本身应该是具备一定仪式感,但它的真正目的是让大家都有节能的意识,并且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吧。”今天,江苏常州供电公司调控中心经济运行专职沈扬在接受地方电视台采访时,如此说道。
据沈扬查看调度系统,发现3月25日,即“地球一小时”活动当天晚上20:30,活动开始的半小时内电网负荷从489.97万千瓦降至487.35万千瓦,但是随后负荷逐步上升,21:30时负荷升至501.01万千瓦。沈扬推断认为,前半小时的减少并不能说明是活动本身带来的效应,即便是,数据也不明显,具有偶然性;后半小时的增长则是正常现象,因为21点开始是谷电时间段,说明大家利用谷电开启家用电器设备的习惯已经养成。
周日3月27日的同时间段数据相较于26日则有了明显下降,这是因为较多企业周日放假停工导致负荷降低较多。说明,企业的用电负荷在电网整体负荷中还是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在3月24日当天,溧阳市供电公司一供电所员工王明秋较早在朋友圈里开展了“地球一小时”的科学引导。他指出,参与者将活动倡议仅仅理解为关灯,但对于暖气、空调、电视、电脑等更高能耗的设备却置于活动之外,节能效果并不明显。另外,有的人借关灯而点蜡烛追求浪漫氛围,却不知蜡烛燃烧过程中若燃烧不充分反而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参与该话题的群众很多,还有行业内人士认为若大家真的活动意识超强,会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内拉掉大面积负荷,其实反而可能造成电网负荷震荡较大,引起电网运行安全。而“地球一小时”的这段时间,发电场也不能因为这场活动降低发电容量,因此带来更多的能源浪费。
最后,沈扬建议,对居民而言,节能的行为与其在那一小时里去“形式”般体现,不如将良好的习惯融入到每年那剩下的8759个小时中,随手关一盏灯、关闭显示屏电源和路由器、将空调温度升高一度……在谷电时间段用电,其实也是对节能的一种支持。而企业则可以选择错峰用电、适度合理用谷电并且定期开展能效诊断,通过设备改造进一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奚青兰 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