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9年间245项发明源自一线,期待合作服务更多医患——
“另类工作总结”走俏一院
中国江苏网3月21日讯 一种隔断可移动、空间可调节的简易医用资料柜,B超手臂架,电极胸围,气道湿化装置……这些听起来奇奇怪怪的名字,背后分别对应着的其实是一件件创意发明,并且它们全都出自市一院医护人员之手。
由于长期工作奋斗在临床第一线,医护人员对于各类仪器、各种疾病的诊疗过程有着最深刻实际的了解体会。当这份体会经由“为什么不”触发,一个个富有创意的点子便诞生了。据统计,2009年至今,市一院共有15个创意获国家发明专利,228个获使用新型专利,2个获外观设计专利。
从细节出发 求患者更安全舒适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副主任护师陈莉,前不久刚结束一个研究课题——《改良式坐便器在急性心梗患者排便中的应用》。这是一个她持续跟踪已近5年的项目。
“我们科心梗患者特别多,这类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而排便困难恰恰是最常见的诱因。”陈莉解释,患者由于无法下床,要么使用纸尿裤,要么用扁马桶。而一般的塑料扁马桶太软、太矮,对患者来说既不舒适也不方便,更谈不上安全。
有没有一种马桶能让患者在病床上正常如厕?陈莉和同在市一院工作的先生、心电图室医生李皓反复推敲相关数据,最终画出图纸,并找到一位相识做出了成品。
“和传统扁马桶不同的是,改良式马桶采用轻便的铝合金材料喷塑制成,接触皮肤不会太冰,且高度适宜,还有可拆卸的靠背为患者提供支撑力。”陈莉介绍,样品一共做了两个,在科室推广使用后,很受患者和家属欢迎,并且长达3年的临床科研证实:排便时采用改良式坐便器的患者,其心率、血压和心肌耗氧量均低于未使用者的,显然更为安全有效。
对一些患有关节炎或足踝外伤的患者而言,站立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往往是很大的困扰,然而躺着检查又无法准确反映站立位时身体的受力情况。骨科副主任医师丁文鸽与其团队据此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由固定圈、滑轨、感应脚踏组成一套辅助系统,使用时,将感应脚踏固定于患者腿部,通过外力向踏板施压,以达到模拟站立的作用,医护人员则通过观察感应脚踏上显示的重力,以及患者足踝在不同负重情况下的变化,掌握患者病情,辅助诊断治疗。据介绍,这一实用新型专利目前已得到厂商青睐,用于生产。
从操作入手 令医护工作更科学有序
帮患者减少痛苦和尴尬的同时,市一院医护人员也通过改造和发明让自己拥有更多“趁手兵器”。
消毒供应中心被视为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的“净地”。每天,来自全院乃至其他一些医院需要消毒的手术器械、无菌物品都会首先汇总到这里的去污区,经处理后再转运至检查包装灭菌区。“过程中会有水滴落,地面因此变得湿滑,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觉察到这一点的副护士长林素英与同事反复研究后,对原有的转运车进行了改进:在堆放物品的平面四周设计环形凹槽,中心开排水口,凹槽至排水口由坡面引导,排水口正下方用支架托住透明储液盒,以回收物品浸泡、超声清洗后的残留液体。就连轮子上,都细心地加设了环形密封圈和挡水盘。“现在完全能够防止残留液体滴漏,使用体验非常好,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林素英说。
在B超室工作的主任医师钱丰则对经常发生的“耦合剂尴尬事件”留了个心:“国产耦合剂用着用着就会呈喷溅状态,一个不小心溅到患者脸上,患者不好受,我也觉得很抱歉。”
由此,他和同事设计了一种医用耦合剂瓶,瓶盖上有进出液管,瓶盖里侧密封固定耦合剂储液袋,瓶体尾端有活动堵头,通过弹簧片与瓶体相连。几部分可拆卸,可以放替换装,使用时耦合剂不但不喷溅,还挤得很干净。
他还有一项发明目前正在专利申请中,“是一个超声引导穿刺架。”钱丰解释,由于超声探头有很多种型号,目前不同探头用到的穿刺架并不相同,且制作代价较高,因而他的出发点就是使穿刺架通用成为可能。
愿梦想成真 “土法炼钢”盼合作入市
“只要做个有心人,许多医疗产品包括现在已经获得专利的产品都能不断改进。”
作为市一院拥有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最多的个人——包括独立或与人合作共计74项——李皓将自己处处留心的结果形容为“另类的工作总结”,“平时多思考怎样改善医疗条件、改造设备,最后用这些小发明呈现出来,其实就像写在纸上的小结,只不过形式不同。”
以心电图室最常见的吸附小球为例,李皓思考过至少三个版本的改进方案。“做心电图时会发现,有些皮肤较为松弛的人,吸球在他们身上就吸不牢。那为什么吸不牢?因为皮肤与球之间有缝隙,怎么解决?我的第一个方案是改变小球的形状、材料、结构。但结果发现出现新的问题,吸力太小。”
从固定思维中跳出来,李皓有了第二个方案,不要小球,直接通过感应电实现检测的目的,然而信号干扰又很大。“现在我在想第三个解决方案:是否存在某种气体,本身有导电性,隔着衣服也能传导。”
不过尽管想法和创意很多,李皓也不是完全没烦恼:图纸可以画出来,但到哪里去找制作的厂家呢?一项发明的设想再美好,没有成熟的配套工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同样也是其他热衷发明创造的医护人员的心声。
“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土法炼钢’。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发明设计并没有多少企业愿意生产,也无法造福更多人。”
李皓说,他们十分渴盼有一个中间机构,能够与他们开展相关合作,将医护人员的创新发明,与企业的研发优势相结合,生产出更多更人性化的产品,让医患双方的满意度更上一个台阶。(周茜 石旦 项守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