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一号农场是怎样帮助村民致富的?
2017-03-10 09:4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一号农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仅本部用工就近140人,每人年收入3.5—5万元

  中国江苏网3月10日讯  生产提供有机农产品近300种,拥有5000多名会员,全国联盟园区总面积超过1万亩,建成南京、上海分公司,2月10日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5年的成长,位于仙姑村58号的江苏一号农场已初具规模。

  本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时,农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姜方俊正在育苗大棚查看小番茄苗的生长情况。“农场目前种植的夏季水果有10类,就番茄这一类我们又有5个品种。这茬小番茄,到5月底就可以吃了。”他说。

  姜方俊毕业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计算机专业,“依靠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农业,做数字化有机农业园区是我最初的构想”。虽然投身农业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不是明智之举,但他相信经营农业,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道路有发展前景。

  经过多地考察选址,2011年一号农场落户仙姑村,流转村民土地进行土壤改良。

  有机农业对自然环境要求十分严苛。地处茅山风景区的仙姑村,拥有清净的负离子空气和无污染的土壤,源头活水灌溉,水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2013年3月,一号农场通过国家有机认证。

  “我们农场的生产标准是无转基因、无农药、无激素,同时采用高效循环种养模式。”姜方俊告诉记者,农场自养的猪,吃的是有机蔬果的果皮菜叶等,产出的粪便统一收集运往农场内的堆肥中心发酵,成为有机肥料还田。

  “做有机农业不容易,作物生长的每个阶段都要严格把控,安全和效益一个不能丢。”一旁的农场生产经理吉海翔补充说,苗好三成收,为了能让秧苗更加健壮,育苗大棚采用智能温控,棚内保持20℃恒温,并且设置可在阴雨天开启,供秧苗进行光合作用的补光灯。同时,农场还有自己的研究所,与省农科院、南农大等开展项目、技术合作,推动作物提质增效。目前,农场的作物亩均效益超过了1万元,远高于传统种植的两三千元。

  吉海翔是海安人,毕业于扬大农学院,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已有14年,2014年加入一号农场,“跟以前工作过的传统农场不同,这里采用的是基于数字化的云生产管理系统”。

  打开吉海翔手机内的“一号农场”生产端APP,记者看到出现农事记录、病虫害记录、采收记录等6块内容。在农事记录中,农场内每块区域种植着哪种作物、进行了哪些农事操作、生产责任人是谁,都一目了然。

  “所有的生产信息我们都要求及时录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管和对农产品安全追溯。”姜方俊表示,以农场“三无”生产标准为基础,依托统一的云生产管理系统,一号农场输出品牌、管理和技术,现已在溧阳、南京、江西、陕西等地建立联盟园区,金坛部分家庭农场也加入其中,发展数字化有机农业。

  另外,一号农场还辐射带动了仙姑村、茅东村等周边农村的劳动力就业。今年56岁的蔡炳凤是仙姑村人,2011年起就在农场工作,每月工资超过3000元。“一开始我们农民哪晓得什么是有机,”蔡炳凤说,“慢慢地,才懂了。不光是安全健康,口感跟自家田里种的也不一样。”

  像蔡炳凤这样在农场工作的村民有近140人,每人年收入3.5—5万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也证实了我6年前的决定是正确的。”姜方俊笑着说,他对一号农场也有了新的规划,今年将进一步扩大产品线,会员人数预计达到8000人,争取通过3—5年努力,转到创业板。 陈玉婷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