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救护车把患者送到急诊医院后——
10趟有5趟走不掉
问题出在患者和家属此前不听急救医生建议
中国江苏网1月24日讯 武进区患者汪某前段时间突发心肌梗死,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最后关头总算挽回了性命。
而汪某的经历,对急症患者来说都别具提醒意义——通过120急救车转运时,汪某一家第一时间并未听取急救医生的建议,而是极力要去指定医院;结果,因指定医院没有床位,而不得不再次转运。
记者昨天获悉,类似情况在急救车出车过程中并不鲜见,急救车被“压床”的怪现象更是屡屡发生。
一次教训
元旦前,77岁的汪某突发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转到有手术条件的医院进行手术。家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请求转运。
“接到患者后,我们第一时间建议转到常州市中医院胸痛中心进行救治。”值班的120急救医生陈财平告诉记者,他们的理由是:第一,就近救急,当时急救信息联网系统反馈,中医院急诊仍有床位;第二,胸痛中心24小时提供急救服务。
然而让陈财平尴尬的是,汪某家人坚持要转去另一家三甲医院,“我们也只能听从”。
不出所料,当急救车载着汪某来到指定医院时,该院没有床位。此时,陈财平的出车任务已经完成,但他多考虑了一层后,决定留下来:“如果再要转院,再从站点赶过来,来回三四十分钟耽搁了。心梗这种病,几分钟的事情可能一条命就没了。所以,在没有其他任务的情况下,我就想等患者的儿子赶来拿主意。当时,他打了一辆车跟在我们急救车后面。如果确定要转院,那就直接再抬上车转走。”
陈财平的等待,为汪某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事后汪某得知,当晚赶到中医院胸痛中心时,距离他发病已经有11个小时,不仅血压非常低,心跳也很慢,接近休克状态,如果再拖延两小时,很可能就回天乏术。
出车10次平均“压床”5次
记者了解到,心梗患者是120急救对象中最常见的一类,平均两三天就碰到一例,其中又有20%-30%的患者是像汪某这样需要立刻手术的。对于急症患者,一般情况下,急救医生会先根据综合判断,给出最为合理的建议。
陈财平说:“转运病人的首要原则是救急就近,同时,还要兼顾医院是否具备救治该疾病的能力。如果最近的医院急诊很忙,患者排队候诊可能耽误病情,我们会考虑合理分流。” 不过遗憾的是,通常大部分家属都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比如去大医院,或者去常去的医院,而不愿听急救人员的建议。
尤其让急救医生无奈和焦急的是“压车”。
陈财平解释,所谓“压车”是指患者转运到相应的医院后,由于医院急诊没有床位,患者因为病情下不了急救平推车,却又不愿意再转去其他同样具有急救能力的医院,造成急救医生、急救车干等,即便有其他急救任务也无法再继续执行。
“这种情况,平均10次出车里面会遇到5次。而平推车上没有监护设备,实际上并不适合患者久留,滞留极可能耽误病情。”陈财平说。
解决院前急救“肠梗阻”需市民配合
一边是大医院急诊趋饱和收不进,一边又是患者不加选择直奔而去,导致夹在中间的院前急救犹如“肠梗阻”,影响着急救效率。
市医疗急救中心一方面在增加急救资源、加强调配力量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也希望市民能合理分配、利用急救资源,理解并服从急救人员的分流就医建议,尽可能为危重病人让出生命通道。毕竟,面对需要急救的患者,无论是家属、急救人员,还是医生,目标其实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采取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对病人实施救治,这个时候,更需要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
需要提醒的是,市医疗急救中心主要承担院前急救、重大灾害和突发性事故的现场抢救和监护转运、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医院危重病人监护下转诊及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等功能,非院前医疗急救业务如康复出院病人、临床死亡病人及自愿放弃治疗病人转运等,自2016年6月15日起已正式转为社会化服务,不再由120承担。 周茜 宣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