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常州武城村:昔日“空心村”迎来返乡热 “无中生有”助力乡村振兴
2021-05-03 18:08:00  来源:常州晚报  
1
听新闻

“大家都集中到广场上来拍照啦!”五一假期前的一天早上,常州天宁经开区武城村牟家头的健身广场上欢声笑语。天真烂漫的孩子、精气神满满的老人、眉欢眼笑的姑娘、挺胸抬头的小伙……乡亲们走出家门,走向村广场。

村党总支书记江小明现场当起了“导演”,为村民设计姿势,随着快门“咔嚓”按下,村里的第一张“全家福”照诞生了。

年轻的面庞越来越多,快乐的笑颜越来越多,江小明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今年,武城村要为全村1059户村民每家每户拍上一张全家福,用影像记录乡村振兴路上的“武城故事”。

武城村的年轻人抱着孩子,正在等候拍全家福照片。

从沪蓉高速公路(G42)江苏段青龙道口,到武城村不过几分钟车程,早年间还一直顶着县级贫困的帽子。近年来,武城村迎着高速跑出“加速度”,从没资金、没资源、没环境的“三没村”变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明星村”。

20多年前,武城村的“出路”只有一条大明路。年轻人走了,能人出去单干了,农户“空巢”,农村“空心”,农业“空壳”问题凸显。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策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马加鞭之势,也让接任村党总支书记一职的江小明等不起、睡不着。

“当时我们村到处是七零八落的白色塑料‘大棚房’,外来租户在这里承包种菜。村子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村容村貌也落后,令人忧心。”江小明回忆道。

干,就要敢啃“硬骨头”,向角角落落的大棚房、违建、河道污染等问题“开刀”。半年内,武城村整治了乱堆乱放、乱倒乱排、乱贴乱画等一批环境卫生问题,清理拆除60多处违章建筑,绿化荒地30余亩,对河沟、渠塘进行疏通、整治。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武城村不是农业大村,村委班子“无中生有”,从村民手中流转了800亩农田进行复耕和改善土壤,试水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四块田”种植。

武城村成了天宁区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村。去年,村里补齐了大米产业链,投资380万元新建了一座稻米加工厂,每天可烘干水稻60吨、加工大米20吨。优质水稻沿着高速卖了出去,还吸引了宜兴、浙江的用户慕名而来加工农副产品。

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跳出地域束缚,武城村从苏州引进鸡头米、宝应引进龙虾苗,去年一块6亩大的水塘收获1200斤“鸡头米”,成了村民们增收的新门道。

专家技术进得来,优质产品出得去,产业越来越兴旺。两年多来,武城村新增村级固定资产1080万元,村级年经营性收入达200万元。

乡村振兴美景,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得来、留得住。“95后”小伙牟涵杰去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毕业后,便回乡进入稻米加工厂工作,“现在村里经济好了,干农活都是机械化操作,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学起来很快,也干得很有成就感。”

像牟涵杰这样的年轻一代,在武城村还有很多。2019年开始,天宁区推出了着眼培育村(社区)后备干部的“十百千朝阳计划”。待遇的提升、组织的关注,大大提升了农村工作岗位的吸引力,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武城村先后回来了5名年轻人,村干部队伍中“85后”达到了60%以上,“年轻、专业”成了他们最显眼的身份标签。

返乡不仅有事可干,而且还能大有作为。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上,能看到的不只是武城村幸福的今天,更是武城村充满希望的明天。

宋婧 文 夏晨希 摄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