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一张图 一盘棋 一股劲”,徐州区域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2020-11-10 20:36:0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核心提示:上世纪八十年代,自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成立淮海经济区以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就开始探索合作发展道路,这一梦想在2018年迎来关键性转折。当年10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淮海经济区列为重点规划的三大板块之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明确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的区划范围;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新一轮区域协同发展。2018年至2020年,10个城市连续召开三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协同发展上升到各市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同和高位推进,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快交通同城化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推进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谋求突破,目前已经在40多个领域签署协议、举办活动,淮海经济区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发展态势正在加快形成。

◎文/徐报融媒记者 朱明堂 邬政 图/孙井贤 特约通讯员 侯志远

上世纪八十年代,自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成立淮海经济区以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就开始探索合作发展道路,这一梦想在2018年迎来关键性转折。当年10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淮海经济区列为重点规划的三大板块之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明确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的区划范围;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新一轮区域协同发展。2018年至2020年,10个城市连续召开三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协同发展上升到各市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同和高位推进,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快交通同城化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推进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谋求突破,目前已经在40多个领域签署协议、举办活动,淮海经济区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发展态势正在加快形成。

一张图、一盘棋、一股劲。协同发展两年间,最美好的收获莫过于区域发展理念与发展格局的深刻重塑。两年来,产业、交通、环保、社会事业4个专题工作组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共同协商解决跨省市重大问题,一批重大工程、重要事项启动实施。特别是今年以来,尽管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都面临着影响,但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没有间断。

机制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唯有改革,才能冲破阻碍区域协同发展的藩篱;唯有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唯有建章立制,才能为发展提供强有力制度保障;探索建立统分结合、高效顺畅的协同发展新机制,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内要素加快集聚、资源高效配置、市场高度融合,实现中央和地区之间上下联动,地区政府之间平行互动,相关政策和规划有效协调和衔接,才能在国家区域功能板块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共同倡议建立健全疫情区域交通管控联动协调、人员联查联控、健康码互认、涉外疫情联防等机制,形成疫情防控“一盘棋”格局,共同组织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执法协作、食品安全执法协作、跨区域商标维权等专项行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就淮海经济区区域执法协作机制专门发来表扬信。

这是机制创新为区域协同发展带来深刻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两年来,徐州市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按照构建协同发展新机制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层级工作职责和相互关系,凝聚工作合力,提升工作效能,充分激活协同发展联动效应,保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目前,已经建立了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为载体的区域战略决策机制、以协同发展协商会为载体的区域沟通协调机制和以交通同城化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社会事业融合发展四个重点领域联合工作组为载体的区域合作推进机制,区域协同+四个专题工作组“1+4”协同发展新机制已经建立,协同发展办公室已在徐州市实现实体化运作,各市联络办公室也相继成立。同时,10个城市还成立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各城市间加强政策沟通、进行决策咨询提供了重要平台。徐州市委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等智库编制了《关于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研究报告》及十余项子报告,呈报国家后得到四位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了专题深入研究,为系统支持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互联互通助推区域协同发展

交通是发展的先行官。互联互通的便捷交通,是建设淮海大家庭的基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推动淮海经济区交通同城化建设首当其冲、备受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互联互通等工作获得较快推进,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石。

徐州市紧紧围绕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定位,在交通建设上先行一步,建设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大力改进和提升运输服务,构建起互联互通、协同共享、绿色智慧的交通运输体系,努力降低区域间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优化产业布局,激发市场活力,加速要素流动,实现时间上的“同城化”和空间上的“一体化”,以区域交通优势助推淮海经济区紧密合作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有安徽省与徐州市沟通对接了宿迁-宿州、徐州-阜阳、徐州-蚌埠三条省际高速规划项目;菏泽市与徐州市沟通对接了徐菏铁路、丰沛高速等规划项目,徐州市与济宁市、枣庄市沟通对接了徐济城际、徐枣城际、徐临高速规划项目。连云港市与徐州市不断深化共建共用连云港口岸,打造“海陆空”多式联运立体交通体系。宿迁、徐州、济宁等市内河集装箱航线不断增加,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快速发展。

围绕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徐州市自2018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以来,与区域各市把加强交通同城化建设作为推进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先行举措,积极谋划“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建设,研究确定了交通建设联合工作组方案,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了共识。通过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纾解痛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公交等众多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或投入运行,一个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区域同城效应正在形成,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更加便捷、更加自由、更低成本的流动正在实现。

产业协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必然建立在产业发展高质量的基础上。产业协作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点,只有通过产业合作,才能够真正夯实各市互惠互利的基础,才能够真正发挥交通、经济、社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效益。

今年6月29日,以“宿徐共建,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20宿州埇桥(徐州)产业对接交流会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徐州举行,见证了区域产业协作的又一次飞跃。自《共建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以来,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已写入2020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安徽省首批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目前,园区已先后承接徐州装备制造、工程机械、新材料等产业转移项目89个,项目协议总投资175亿元。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伴随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区域内各城市立足各自特色,推动产业相促相融、协同协作、集聚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的目标获得一致认可。这为淮海经济区各地进一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今年以来,徐州市发改委、联络处等部门主动对接区域内相关城市,积极推动区域内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有力加速各市产业链、供应链逐步复苏、稳中向好,为推进“六稳”“六保”、夺取“双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围绕去年淮北座谈会上签署的《2020年淮海经济区“十四五”规划对接暨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全力落实以“十四五”规划对接为引领的“1+5”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合作领域和事项,宿徐现代产业园区、萧县泉山工业园等两个重点合作共建园区加速推进,一批产业转移项目落地达效;淮海国际陆港等开放平台加快建设,聚力成为支撑淮海经济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江苏淮海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平台建成使用,省、市政府共同牵头设立的淮海经济区投资基金获批、规模达到20亿元。淮北市专门规划土地1000亩,在段园设立徐州产业园区。徐州市丰县、沛县,济宁市微山县、鱼台县,菏泽市单县 ,枣庄市滕州市、薛城区七县(市区)积极对接,探索边界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新路径。

生态共治优化区域协同发展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标志,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头顶同一片天,脚踏同一方土。环境问题无边界,行政区划无法割裂唇齿相依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当之无愧成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徐州市与连云港、临沂、宿迁等市共同制定《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开展污染减排研究合作,共同探索建立联合环境执法机制,并建立环境信息共享交流机制;与宿迁、宿州围绕洪泽湖流域水质改善和汛期水环境安全,开展了跨界河流现场联合检查。徐州市新沂生态环境局、临沂市生态环境局郯城县分局开展新墨河跨界水污染防治联合调查,查找水环境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与临沂、枣庄、济宁、宿州、菏泽六市市县两级生态环境局建立了联动联络机制,构建起跨区域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联络机制;与枣庄、济宁、临沂开展边界联合执法,清理取缔了一批土小企业;台儿庄区生态环境局分别同徐州市铜山区、贾汪区环保局签订了《区域环境保护合作交流协议》……

两年来,区域各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区域生态系统协同保护,明确了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强化大气污染与水污染联防联控、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等合作事项,多次开展边界联合执法,兄弟城市协同发力、并肩战斗,取得了积极成效,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协同构建起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新格局,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握指成拳的合力越来越凸显。

民生共享统筹区域协同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就是奋斗目标和动力源泉,社会事业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顺应群众期待,推进区域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持续增进人民美好生活新福祉,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淮海经济区10市公积金中心携手推进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贷、缴存互认、联防联查,共建公积金业务服务平台,携手共创“淮海十城,惠民同行”区域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年底将实现区域内职工购房贷款互认互贷全覆盖;淮海经济区10市联合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初步建立了区域间联动工作机制;举办了淮海经济区首届线上文旅产业交易会,并在区域内开展了“2020我最心仪的旅游打卡地”征集推选活动,助力各市文旅产业复苏;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海洋大学、临沂大学、淮北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8所本科院校成立了淮海经济区创新创业大学生联盟。徐州工程学院先后与连云港、宿迁等地联合组织了多场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对接活动,为近百家企业提供了科技咨询、科技开发、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

当前,区域内教育、卫生、体育、文旅、公积金等领域互动合作频繁,活动亮点不断,影响力逐步扩大,徐州市以深化区域协同发展的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强烈期盼,有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社会事业共建共享,持续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深度融合,通过做大民生福祉“蛋糕”,让老百姓从区域协同发展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以人民为中心,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以机制为牵引,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大道上脚步铿锵,热情满满,收获满满。一个协同追梦的美好未来,精彩可期。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