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国旗漫卷,初心永恒 我们的五星红旗
|
参评项目 |
通讯与深度报道 |
|||
体裁 |
报纸系列报道 |
|||||
语种 |
中文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集体(陈炳山 戴军农 杨频萍 陈彤 陈月飞 华夏 黄欢 范杰逊 王拓 唐澄 王宛璐 罗鹏 刘海琴 周娴 郭蓓 孔婧 朱威 殷小平 丁叮 张晓 孙敏) |
编辑 |
双传学 顾雷鸣 陆峰 |
|||
刊播单位 |
新华日报 |
刊播日期 |
9月9日-10月11日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3、4、5版 |
作品字数 (时长) |
2845、2653、2762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本组系列报道2017年策划、2019年实施,从精选的国旗故事切入,多角度、多维度叙述五星红旗下祖国大地上发生的动人事迹和新中国70年的光辉足迹,展现穿越时空的爱国热情。全媒体记者兵分8组16路,历时一个多月,总行程5万余公里,从江西瑞金到新疆塔城,从帕米尔高原到开山岛,从漠河到海南椰林,从戈壁东风航天城到四川大凉山,寻访与五星红旗相关的精彩故事。记者采访中,克服高温、高海拔、塌方、洪水泛滥、毒虫叮咬等困难,条件再艰苦都要深入现场一线。东极黑瞎子岛被洪水围困,记者为了登岛采访边防战士,等候了43天。 |
|||||
社 会 效 果 |
编辑记者对新闻素材精心打磨提炼,多媒体多终端呈现,在报纸上进行系列报道的同时,全媒体编辑记者与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同步推出视频、海报、H5等作品,实现融合传播。作品刊播后,中宣部《每日要情》专门刊发介绍了此次策划,4篇稿件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公安部国家移民局专门致谢并通过官方两微转发。黑龙江的有关部门表示,新华日报的相关稿件是历年来对他们报道“最感人肺腑,也是最贴地气的”。该组报道入选中国记协组织评选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合报道十大创新案例”。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精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人物实地走访,以旗叙事、国旗元素贯穿始终,通过小切口展开大主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凸显出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凝聚起爱国奋斗的力量。这组报道是一次深入践行“四力”的集中体现。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0年 月 日 |
中国新闻奖系列(连续、组合)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 |
“国旗漫卷 初心永恒”我们的五星红旗系列报道 |
||||||
序 号 |
单篇作品标题 |
体裁 |
字数/时长 |
刊播日期 |
刊播版面 |
备注 |
|
1 |
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到五星红旗——瑞金: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
通讯 |
2845 |
9.9 |
3 |
|
|
2 |
王继才坚守过的地方,五星红旗每天照常升起升起了国旗,开山岛就有了颜色 |
通讯 |
2830 |
9.10 |
3 |
代表作 |
|
3 |
国旗映照,山上是家,山下是未来800米悬崖,一梯天堑变通途 |
通讯 |
2844 |
9.11 |
5 |
|
|
4 |
维吾尔族老人十年如一日在自家小院升国旗 红旗下,做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
通讯 |
2653 |
9.12 |
3 |
代表作 |
|
5 |
看到村里的国旗,村民们就想起爱笑的黄文秀——永恒的微笑,留在这片土地上 |
通讯 |
2832 |
9.16 |
3 |
|
|
6 |
一条新路、一个仪式、一面国旗蕴藏着惊人的力量 椰林深处,感悟“国旗村”的蝶变 |
通讯 |
2731 |
9.17 |
4 |
|
|
7 |
中国最北的国旗,深深刻进他的名字 |
通讯 |
2831 |
9.18 |
5 |
|
|
8 |
含氧不足48%、开水不到70℃,他们坚守在海拔最高的边境派出所——让五星红旗在帕米尔高原迎风飘扬 |
通讯 |
2809 |
9.19 |
4 |
|
|
9 |
下潜、再下潜,不断将国旗插入更深的海底——五星红旗,请接受“蛟龙”号“深深的敬意” |
通讯 |
2772 |
9.20 |
5 |
|
|
10 |
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废墟中,有一面激励了无数人的五星红旗——屹立不倒的国旗,映照出顽强不屈的底色 |
通讯 |
2893 |
9.23 |
4 |
|
|
11 |
国庆日街头难觅五星红旗,由此催生一部法律首倡国旗法,以庄重仪式涵养家国情怀 |
通讯 |
2904 |
9.24 |
4 |
|
|
12 |
这面旗帜,比我生命更重要 |
通讯 |
2738 |
9.25 |
5 |
|
|
13 |
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航天人扎根戈壁无怨无悔国旗红航天蓝绘就绚丽青春 |
通讯 |
2795 |
9.26 |
4 |
|
|
14 |
黑瞎子岛上东极卫士们坚守边关11年我们代表祖国迎接每天的太阳 |
通讯 |
2758 |
9.27 |
5 |
|
|
15 |
穿着带有国旗的球衣代表祖国出征,中国女排用奋斗镌刻荣光——每一次比赛,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
通讯 |
2778 |
9.28 |
5 |
|
|
16 |
一个修渠牺牲,一个建渠圆梦,一个护渠坚守,一家三代人共唱一首歌——太行山上有条渠,它的名字叫红旗 |
通讯 |
2762 |
9.29 |
4 |
代表作 |
|
17 |
五星红旗,辉映七十年奋斗史诗 |
通讯 |
2823 |
10.11 |
4 |
|
一个修渠牺牲,一个建渠圆梦,一个护渠坚守,一家三代人共唱一首歌——
太行山上有条渠,它的名字叫红旗
八百里太行一路向南,在晋冀豫交界处造就了一段“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壮丽风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人民 “誓把河山重安排”,在太行山上奋战十年,抡锤打钎,凿隧引水,终成人间奇迹——红旗渠!
红旗渠,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高举红旗向前进”
“孩儿,去吧!不把水带回来,你就不要回这个家。”
1961年农历正月初四,林县小店公社南山大队的一间农舍里,34岁的赵翠英狠心地把13岁的大儿子张买江“赶出”了家门。
“娘,爹没完成的,俺完成。”小买江毫不犹豫。
买江所在的林县,十年九旱。从1953年到1961年,有七年是大旱,河水断流,农作物歉收,全县85个生产大队靠远道挑水度日。“一趟要跑十几里,不知遭了多少罪!”买江从小就记得没水的苦,连他的名字,都饱含对水的渴望。林县“引漳(水)入林(县)”动员令发出以后,买江爹张运仁带头报名参加,“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一定去山西,把漳河水带回来!”
1960年2月11日,满山红旗漫卷。张运仁和全县15个公社的37000多名社员举着红旗“出征”了。不承想,这天竟是小买江和父亲的永诀。那年5月,张运仁在放炮时,壮烈牺牲。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父亲去世后,买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这时,林县将“引漳入林”工程改称为“红旗渠”工程,意即“高举红旗向前进”。小买江立刻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都说五星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俺爹也是烈士!红旗渠水流不过来,俺爹合不上眼,俺一定要上渠!”
就这样,13岁的张买江成了红旗渠工地上最年轻的建设者。
买江来到工地,要求担水。生产队长一脸不信:“担一趟水,来回跑5里,一天14担,要跑70里,你能跑动?”买江倔劲上来了:“怎么跑不动!”拿起水桶就跑,接连挑了49天水,跑了3400多里。除了挑水,他还负责把用秃的铁钻收集起来,到铁匠炉上回炉再磨尖。来回奔波,母亲给他做的布鞋很快穿破了,脚底磨出了血泡。没有鞋,他就用废轮胎皮做成鞋,时间长了,他的脚板磨出了又厚又硬的茧子。
“这背钎子磨钻,啥时才能把水带回去咧?”买江寻思,“我要是去放炮,‘咚’的一声,山崩成塇土,再一下雨,这水就能流到家了!”
“你咋能放炮?你爹就是放炮走的!”工友们都不同意。但他们也隐隐感觉,这个小家伙,不一般。
遇险不惧,逢难必上。张买江暗中观察,竟然自学了点炮技术。他注意到,一般每人每次点两到三个炮,点炮时要等一个炮响了以后再点下一个。怎么能点得多一点、快一点?他想了个办法:把捻子做成不同长度的。点炮不能用明火,只能用香火,他又在捻子的最前端涂上火药,掐表计算时间,控制放炮速度。就这样,“买江点炮法”一炮而红,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可以在20分钟内放72炮!
“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凭着不怕苦的韧劲、实干和钻研精神,张买江成了工地上的“小老虎”,成为红旗渠的业务骨干。
胜利的曙光,照亮1966年4月20日清晨。红旗渠3条干渠竣工通水。县里表彰了100多位劳模,张买江是特等劳模。
从“贺渠会”上回家,张买江担起门前旱池里刚蓄上的红旗渠水,买江娘抑制不住大哭:“运仁啊,儿子把水带回来了!”在场的村民无不动容。
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张买江与10万英雄儿女一起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他们共同锻造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旗渠是我们心里的根”
2017年10月1日,河南林州市合涧镇渠管所,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在这里举行。
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绑在十来米长的铁管上,没有按钮,没有拉绳,地上凿一个洞,铁管竖进去,就是他们的升旗台。渠管所4名工作人员,唱着国歌,缓缓升起国旗。
“渠管所不能没有五星红旗,有了红旗,就有了精神。” 合涧镇渠管所的副所长张学义说,从小就听父亲张买江讲述红旗渠故事,讲爷爷的故事,讲英雄的故事,自小就对红旗有着特殊的情感。
时间回到2016年7月19日夜晚。特大暴雨突袭林州,平均降雨量超过300毫米。张学义带着所里的同事们,一头扎进暴雨中,沿着50多公里长的渠道排查险情。
山洪冲毁了道路,手电筒在暴雨中只有点点光亮,看不清前方究竟是路还是坑。午夜12点,张学义和同事们发现,红英南分干渠发生山体滑坡,堵住了渠道。雪上加霜的是,此刻通讯中断,张学义立刻做出决定:跑步传递信息,一路通知上游排水减压泄洪,一路协助老百姓转移,一路联系人清理塌方!
3个小时,渠道疏通了。张学义不敢大意:“继续往前走,我们再看看!”凌晨5点,巡查到合涧段时,大伙发现山洪冲动滚石,堵塞了一个涵洞,涵洞不通,水流不走,会酿成大祸。而机械设备根本无法进入涵洞,怎么办?动手搬!20多个小时的搬运,涵洞终于疏通。手被磨出血泡,同事们没有一个喊苦喊累,疲惫不堪的脸上只有笑容!
“红旗渠是我们心里的根。”这次事件,让“渠三代”张学义和同事们发现了自己身上的“红旗渠基因”,它是一种力量,穿越时空,从祖辈、父辈们那遗传下来。
“我们都是红旗渠的人”
2019年8月16日,上午10点,年逾古稀的张买江准时出现在红旗渠干部学院报告厅。这是他退休后,组织上给他的新任务——讲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子孙不能断!”无数次讲过,张买江仍如第一次讲时那般动容,“红旗渠就是一面旗帜,我们三代人都是红旗渠的人。”
20公里外的合涧镇渠管所,张学义仍旧在做着他的“平凡”工作:升旗,巡渠,清草、淤积,修闸,排险……从1998年分配到红旗渠青年洞,到2008年调往合涧渠管所,张学义已经在渠上干了21年。
“渠水现在还能灌溉,我不能马虎。”像张学义一样,守护红旗渠的还有300多名护渠员,他们分布在红旗渠沿线的8个管理所、43个管理段。
一个修渠牺牲,一个建渠圆梦,一个护渠坚守。旗帜和精神,在张运仁、张买江和张学义三代人中薪火相传。
今年是红旗渠全面建成通水50周年。50年过去,山城林县变成了现代化的新林州。每年有超过20万游客参观游览红旗渠风景区,感悟红旗渠精神。战太行、美太行、富太行……一代代林州人民拼搏进取的轨迹,折射的是中国人的梦想与荣光。
太行山上,有飘扬的五星红旗;太行山上,是站立的中国。
本版撰稿:朱 威
王继才坚守过的地方,五星红旗每天照常升起
升起了国旗,开山岛就有了颜色
8月17日清晨6点,黄海前哨开山岛。扛着三号国旗,瘦小的王仕花踏着军人的步点,登上208级台阶,向岛顶进发。
以往无数个这样的清晨,扛国旗的是丈夫王继才,王仕花并排跟着。32年如一瞬,王继才肩上的国旗换了200多面。如今,王继才兑现了他守岛“直到守不动为止”的诺言,国旗转到了王仕花肩上。没有国歌伴奏,王仕花一声铿锵利落的“敬礼”,国旗无言,如32年来一样,在小岛上空冉冉升起、猎猎飘扬。
小岛有了颜色,我们做的一切才有了意义
任何到过开山岛的人,都会第一时间注意到岛顶的五星红旗。
岛是石头岛,虽有王继才夫妇历年燕子衔泥般运土运肥种下的植物,仍然有些荒凉。一片灰黄色中,有一抹醒目的亮色跃动,那就是海天间的国旗。9年前,仪征市人武部副部长田亚威就结识了王继才。2011年,田亚威第一次上岛,那时显眼的国旗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了国旗,岛就有了一种活力——那毕竟是承载着重要含义的国旗。”
为什么国旗美如画?守岛民兵邵正刚说,海上空气通透,环境优美,映着蓝天,国旗自然分外漂亮,当然最关键的是,“这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开山岛,是王大哥坚守过32年的开山岛。”
32年里第一次升旗,是在1986年国庆节。“我们从那一天起,一直升了32年。”王仕花记得,她第一次上岛,看到像野人一样的王继才,气急道:“别人不守,我们也不守。”不过,妻子终是没有拗过丈夫:“祖国的海岛,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
从此,国旗天天升起。有一次刮台风,王继才生怕国旗被刮跑,冒着风雨爬到山顶收国旗,下山时不小心一脚踩空,摔断了两根肋骨。王仕花念叨说:“国旗比他自己生命还重。老王常说,开山岛虽小,也是祖国的一部分,必须每天把国旗升在小岛上,让国旗在海风中飘扬。小岛有了颜色,我们做的一切才有了意义。”
岛上风大、潮湿,国旗特别容易褪色破损,老王就自费购买国旗,“老王自己舍不得吃穿,也要买国旗。”国旗不便宜,老王夫妇就一面一面买。32年里用坏了200多面,直到老王走。这些褪色抽丝的国旗里,让王仕花印象最深的,还是升起的第一面国旗,“那是我公公托渔民带过来的。他是老革命,说山头插上国旗,才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领土上,中国国旗下,王继才斗过偷渡“蛇头”,举报过走私犯,每天巡岛、望海、记日志。如今,王继才走了,王仕花还在守岛、升旗。坐在开山岛灯塔下,王仕花回忆32年里的点滴,恍如昔日重来。
那一面国旗,王继才最珍视
守岛32年,王继才成为了“灯塔”,树立了丰碑,化作了守护共和国旗帜的长风。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平凡英雄王继才,给与他只有一面之缘的灌云县档案馆监督指导科科长宋莉留下了深刻印象。宋莉是最后一批见到王继才的人之一。去年“档案见证改革开放——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征集评选活动期间,连云港市和灌云县两级档案部门都感到,巩固的国防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王继才家庭卫国32年,家庭档案应当重点征集。
去年7月3日,征集小组登岛向老王夫妇征集档案。岛顶鲜亮的五星红旗,和岛上异常艰苦的条件,都给宋莉留下了深刻印象。
岛上的艰苦,在征得的实物档案中有充分体现:破旧的维修工具,展现小家庭从一盏小马灯、一只小煤炉、一把小铁铲、一张由砖头和木板搭建的小床和一个破旧的小方桌起家,事事都需自己动手的日子;多台听坏的收音机,背后是守卫孤岛的孤独和寂寞;一部新华社记者赠送的手摇发电收音机,提示岛上曾20多年没电的岁月……
32年艰辛坚守,换来荣誉等身。从“全市国防工程先进管护员”到“优秀民兵干部”,从“灌云县第二届敬业奉献模范”到“和谐家庭幸福榜样”,从“2012年度海洋人物”到“省双拥先进个人”,再到全国“时代楷模”,这些颇具分量的证书、奖杯、奖牌,成为王继才家庭档案的一部分。
不过,王继才最珍视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一面国旗。这面国旗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2012年元旦,国旗护卫队的首任班长董立敢带来了这面他曾亲手升起的国旗,国旗班老班长和两位现役官兵代表一起,与王继才夫妇升起了这面有特殊意义的国旗。后来,这面国旗与岛上飘扬过的首面国旗、与当时170余面破旧褪色的国旗一起,组成了档案中让人最为动容的部分。
让国旗永远飘扬在开山岛
对于2012年元旦开山岛的特殊升旗,当时还在省军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田亚威记忆犹新。
2011年国庆前夕,王继才夫妇应邀参加“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国庆晚会,讲述两个人的升旗故事,田亚威也一同赴京。在晚会录制后台,他们遇到了10余位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退役老班长。田亚威回忆,这些老兵听说王继才夫妇以竹竿为旗杆、以石槽为旗台,在黄海孤岛上坚持升旗20多年,深受感动。国旗护卫队第八任班长赵新风主动提出,向开山岛赠送一座钢制移动式升旗台,大家还相约,到开山岛升一次旗。
那天,开山岛升旗第一次有了国歌伴奏,国旗护卫队官兵还手把手教王继才夫妇升旗动作要领。如今王仕花利落的甩旗动作,就是那时学会的。和国家最好的升旗手,一起升起在天安门飘扬过的国旗,让王继才夫妇激动不已。
祖国心脏飘扬过的国旗,升起在开山岛。开山岛飘扬过的国旗,也曾在西北边防线升起。去年10月,王仕花来到新疆阿拉马力,代表开山岛民兵哨所向阿拉马力边防连赠送一面岛上飘扬过的国旗。“他们在祖国的西边,我们在祖国的东边,和天安门升起的是一样的五星红旗,同样都是中国主权的宣示,都是祖国的象征。”
在王继才夫妇心中,国有千钧重,守岛就是卫国。“现在他走了,实现了他当年的承诺:守着开山岛,直到守不动为止。”王仕花平静地说,“我这么多年和他在一起,受他的影响,要继承他的遗志。所以他走了,我又向组织申请继续守岛,走他没有走完的路,让开山岛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飘扬。”
本版撰稿:陈月飞 华夏
维吾尔族老人十年如一日在自家小院升国旗
红旗下,做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东北部的哈尔墩社区,一座小院里总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老远就能看到。10年来,小院的主人、73岁的维吾尔族老人沙勒克江依明总会让国旗随着清晨的阳光升起。他说,国旗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我要做一颗石榴籽,用一生传递民族团结情。”
我从小明白:红旗就是阵地
8月17日清晨,跟往常一样,沙勒克江简单洗漱后,就拖着大扫帚出门“工作”了。每天早起义务清扫哈尔墩三巷近200米的街道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地扫干净了,大家走路也舒服。这整条街,跟我的家都是一样的。”
清扫完街道,沙勒克江回到自家的小院给花浇好水,整理一下杂物,就要升旗了。他换上西装,穿上皮鞋,精神抖擞地来到小院里。
9点,小院里已经聚满了来参加升旗仪式的邻居,有白须飘飘的老者,也有抱在妈妈怀里的孩子。“咱们先唱两首爱国歌曲,再升旗。”沙勒克江清了清嗓子,打开音响,《歌唱祖国》的旋律在小院里回荡。
沙勒克江的孙女、塔城市第三中学高一(4)班的苏比拉依孜江,也在参加升旗仪式的人群中。沙勒克江在孙女身上,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自己。沙勒克江对祖国的热爱,缘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我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小时候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很多‘红色记忆’。上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来到塔城,我的父母把4间房子腾出来让解放军住,一住就住了8年,我们相处得如同一家人。”他回忆说,“那段时间,我家院子里就飘着一面红旗,这个场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部队放露天电影,年幼的沙勒克江总是搬着凳子和解放军一起看。“放的都是革命电影,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红旗插在我们的阵地上,就意味着部队还坚守着。当红旗插到敌人的阵地上,就意味着我们胜利了。”电影里的红旗,给沙勒克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我知道了,红旗就是阵地。长大了一定要像解放军一样,守护住我们的阵地。”
1984年,当年曾在沙勒克江家借住过的一位解放军,四处托人找到了他。在乌鲁木齐见面后,这位老军人拉着他的手说:“当年,你的父母给我们做饭、洗衣服,对待我们像亲人一样,所以,我一定要找到你们,表达感激之情。”
“我没有想到,过了30年,还能见到当年的解放军,他们还记着当年的老乡。”这次重逢,让沙勒克江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为国家做些好事的信念。
看到国旗,大家的心就在一起了
沙勒克江原是塔城市食品公司的职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自主创业,开了一家“放心肉店”。“我们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深知团结稳定是福的道理。” 沙勒克江说,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三股势力”还要破坏安定的大好局面,“这让我很心痛,分裂动乱真的是祸害!”
“2009年,反动分子企图搞分裂。他们制造恐慌、要分裂祖国,我们就要响亮地喊出爱国口号。”就在这一年,沙勒克江决定在自家院子里举行升国旗仪式。当时,他召集3个女儿1个儿子开了家庭会议,他一说出想法,就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赞成。“儿女们凑了3800元钱,帮助我实现了愿望。”
二女婿吾买尔找来钢管做成旗杆,再焊上一截管子连接鼓风机,这样升旗的时候国旗总能迎风飘扬。沙勒克江当升旗手,儿子沙拉依丁当护旗手,两人在网上反复看视频学习,提前练习了很多次。2009年10月1日,在国庆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国旗飘扬在了小院的上空。
“第一次升旗,就来了将近80人。”沙勒克江看到小院里满满的都是人,很受感动,也证实了乡亲中有太多人和他一样心中满是爱国情。
哈尔墩社区是一个多民族社区。沙勒克江刚开始升国旗时,有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人不理解。有邻居问他:“国旗都是在广场上升的,你为什么要在自己家院子里升呢?”
沙勒克江反问道:“我们生活得平平安安的,现在的日子美美满满的,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民族。作为老百姓,用这种方式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不好?”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决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升国旗的意义。”沙勒克江说,“国旗是国家的象征,看到国旗,大家的心就在一起了。”
三代传承,让爱国团结的家风影响更多人
9点半,升旗仪式正式开始。阳光洒在国旗上,沙勒克江沐浴在国旗的光辉下,眼噙热泪。每次升旗,他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10年来,沙勒克江已经记不得升了多少次旗,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节拍他都已经烂熟于心。
“这是第58面国旗了。”沙勒克江抬头望着国旗说,“那些被风吹旧的国旗,我都整齐地叠放好,放在一个盒子里,作为‘传家宝’。”
近年来,他的小院成为塔城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升旗的还多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有人赶来参加升旗仪式,沙勒克江会赠送他一面小国旗。至今,他已发放了6.5万面小国旗,而参加升旗仪式的已经超过了12万人次。
沙勒克江的儿子沙拉依丁,是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的普外科副主任,爱岗敬业有口皆碑。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联合会组织了一次赴俄罗斯莫斯科的交流活动,这是沙拉依丁第一次出国。“出发前,父亲特意叫我带上300面小国旗。” 沙拉依丁说,他还记得父亲当时叮嘱说,“你到哪个地方,红旗必须到哪个地方,你在哪个地方,心中必须要有中国,祖国就是你强大的后盾。”
“那天,我在莫斯科红场,把300面五星红旗一面一面送到异国他乡的陌生人手上。”沙拉依丁说,远在国外,这样的场景特别震撼人心。“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在莫斯科红场上看到五星红旗以后,都主动地跑到我跟前,特别激动地拥抱我,每个人都是热泪盈眶的。”
这种朴素的爱国情,在这个家庭中悄无声息地传承着,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沙勒克江有好几本已经发黄的笔记本,上面是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升旗仪式的人的留言。“很多人说,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想起小院里特殊的升旗仪式。”沙勒克江说。
本版撰稿:王 拓唐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