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一条大路 一起追梦 |
参评项目 |
通讯与深度报道 (国际传播) |
|||
体裁 |
报纸通讯 |
|||||
语种 |
汉语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杨 建、史春杨、胡 琦 |
编辑 |
于井泉 |
|||
刊播单位 |
无锡日报
|
刊播日期 |
2019年12月27日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要闻版A1、A2 |
作品字数 (时长) |
2738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11年来,从一片荒地到国际化工业园区,由中国江苏无锡企业红豆集团主导、联合中柬企业开发建设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园区发展的氛围越来越好,近年来每年入园企业有近30家,企业总数已经超过170家;除了中国、柬埔寨的企业,还吸引了以嘉富高、爱尔兰马装为代表的一批欧美企业入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柬埔寨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高度评价“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经验? 作为无锡主流媒体,在柬埔寨第一所中文大学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在园区成立这个新的背景下,无锡日报采访团队分别前往红豆集团总部以及特区所在地深入采访,获得大量一手素材,多次召开策划会,经过反复讨论,最终从工商学院成立以及洪森大道这个柬埔寨国内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道路为切入点,围绕当地脱贫致富、产业经济起飞到进一步产城融合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样板三个层次展开报道,层层递进,深入细致地展现了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最新的面貌以及背后动人的故事。 |
|||||
社 会 效 果 |
1、该报道一经刊发,引发广泛关注,后在柬埔寨被该国最权威、最大的主流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过署名文章的《柬埔寨之光》报出人意料地在比较突出的A4版位置用一个整版的篇幅进行全文转载并在其官方网站进行重点报道;报道获得各方肯定,除了柬埔寨方面,在当地的中国商会等组织会员中也获得广泛传播,产生了非常良好的正向效应。 2、柬埔寨《高棉日报》《柬华日报》《柬单网》《柬报》等纷纷通过报纸或新媒体转载进行专题报道,其中《柬单网》客户端报道点击率近1万;还被“中国日报网”、“江苏省一带一路网”等转载、重点推荐。报道之后整体反响超出预期。(相关链接见附件)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的一个项目。几乎每次中柬两国领导人会面的时候都会提到要共同支持好特区的发展,足见其重要性。本文构思巧妙,以一条路为切入点,视角独特,生动地展现了中柬两国人民务实合作、携手一路追梦的精彩事例,深入挖掘和报道了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样板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0年5月10日 |
附件:
1、《柬埔寨之光》是目前柬埔寨王国发行量最大、最权威的一份主流报纸,不仅在柬埔寨全境发行,还发行到泰国,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很大。近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曾在《柬埔寨之光》发表过署名文章。
《柬埔寨之光》官方网站报道连接如下:
2、柬单网转载链接和截图如下:
https://share.58cam.link/wap/thread/view-thread/tid/550479?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3、中国日报网转载链接如下:
https://world.chinadaily.com.cn/a/201912/27/WS5e05dfaca31099ab995f4160.html
4、柬华日报转载版面如下:
一条大路 一起追梦
——西港特区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样板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 建 史春杨 胡 琦
洪森大道,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简称“西港特区”)主干道。12月16日,柬埔寨第一所中文大学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举行开学典礼,首批大学生沿着洪森大道,意气风发地走进校园,开启他们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
出于对园区的重视,建园之始,柬埔寨官方授予这条主干道至高荣誉——以首相名字命名。“我一直把西港特区当成我的‘亲儿子’。” 柬埔寨首相洪森这样表达对西港特区的殷切期望。
11年来,从一片荒地到国际化工业园区,由中国江苏无锡企业红豆集团主导,联合中柬企业开发建设的西港特区,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样板。洪森大道见证着当地经济起飞、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更见证着中柬两国人民务实合作、携手一路追梦。
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西港特区成了当地“经济的‘发动机’,人民的‘金饭碗’”
宽20.5米、长4200米的洪森大道,在柬埔寨是条标准一流的路。上午7点半,工人们通过这条路涌入西港特区,开始一天的生产。
下午4点半,下班的人潮中,有一群人匆匆吃完晚饭便来到园区的职业培训中心,他们正在参加中文短期培训班。柬籍姑娘梁赛宝便是其中一位,通过学习中文成为企业翻译,她的月薪有600美元,是普通工人的2倍多,一家人的生活大为改善。
“中资企业的到来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对高层次中文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于是,提供中文学历教育的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应运而生。” 在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负责校务管理的中方人员李传彬说。
“西港经济的‘发动机’,西港人民的‘金饭碗’。”提起西港特区,当地政府官员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西哈努克省政府跨部门合作处处长伊特林表示,西港特区不仅为该省贡献了超过一半的GDP,更为老百姓提供了近3万个工作岗位,当地约70%的家庭都有人在西港特区上班。
今年34岁的柬籍员工马拉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工厂中层管理人员,年收入约8000美元。他的妻子、弟弟、妹妹等都在园区企业上班,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不用背井离乡,当地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幸福。红豆国际制衣厂厂长钱志平来西港特区的5年时间里,对当地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感受颇深。“当地人热情好客,厂里工人每逢喜事都会邀请我们。以前很多工人家是茅草棚,如今都盖起了砖瓦房,还添置了电视等电器。”
一条产业起飞之路——
良好营商环境让投资办厂的企业家们吃下“定心丸”
“特区真的在做实事啊,你看这条路建得多好。” 走在洪森大道上的苏州云鹰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范云说,因为海外分厂设在了西港特区,他定期会来这里看看。几年前,在东南亚实地考察了一圈后,范云最终把项目布局在了西港特区,除了交通区位、劳动力成本、进出口政策等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也给了他“落子”的信心。
作为柬埔寨最大的经济特区,西港特区总体规划面积11.13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5.28平方公里,园区所在地曾经是一片荒山,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困难重重。“缺电”曾经是困扰园内企业最大的一件烦心事。急企业所急,负责园区开发、运营的西港特区公司带着发电机来为企业供电,并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部门优化电力配套设施。近年来,“缺电”问题已大为缓解。“园区的热电厂明年就要建好了,到时用电就更有保障了。” 苏州云鹰柬埔寨分厂负责人范士海说。
已建成投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在建的热电厂等,让西港特区的基础设施在柬埔寨国内的工业园中堪称标杆。“打造2.0升级版,特区的建设标准将进一步提升。”西港特区公司总经理曹建江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底气充足。
西港特区距港口12公里,距机场3公里,交通便利。产业逐步提档升级,机械装备、建材家居等产业陆续入园,正在形成上下游联动的产业格局,这对配套基础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园区内包括洪森大道在内的路网已经成熟;园区外柬埔寨4号国道上,由无锡市政府与西港特区公司共同捐赠的太阳能路灯已“上岗”,货车夜间可在园区和港口间畅行。“热电厂投用后,还可以统一提供蒸汽。这样企业就不用自己烧锅炉了,更安全,也更环保。” 曹建江说。
除了“硬条件”,更有“软服务”。在园区的争取下,发展理事会、海关、劳工局、商业部、西哈努克省政府等政府部门入驻办公,为企业提供投资申请、登记注册、报关、核发原产地证等一站式审批服务。无需奔波,在园区就可以办好业务,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成本。
一条产城融合之路——
医教商住配套服务更完善,西港特区未来可期
夕阳西下,凉爽的晚风轻拂着椰子树,洪森大道两旁,下班的园区工人三五成群围坐着喝啤酒、聊天,享受着休闲惬意的时光。柬埔寨人爱听歌、唱歌,此时,不远处的集市在音乐声中热闹起来,晚饭过后逛逛夜市,成了工人每天少不了的“节目”。
“当时到柬埔寨考察是为了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后来发现许多企业都有需求,于是探索建立园区这样的平台;建园后,起初每年只有几家企业入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园区发展的氛围越来越好,近年来每年入园企业有近30家,企业总数已经超过170家。除了中国、柬埔寨的企业,还吸引了以嘉富高、爱尔兰马装为代表的一批欧美企业入驻。” 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说,西港特区是首个签订中柬双边政府协定的经贸合作区,每次中柬两国领导人会面的时候都会提到要共同支持好特区的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此前会见洪森时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运营好西港特区。后来,习近平在柬埔寨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高度评价“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这些支持和肯定激励着园区不断前进。
“不仅要打造产业合作的样板,也要打造美好生活的样板。”曹建江指着沙盘模型说,以洪森大道为轴,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区、旅游休闲度假区有机串联,产城融合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工业园二期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未来入驻企业有望达到300家,产业工人规模增长至约10万人。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招工范围已经从西哈努克省扩大到周边多个省份。位于配套服务区的柬籍工人宿舍楼及公寓楼正在陆续交付使用,全部建成后可解决2万多员工的住宿问题。不少先期入住的柬籍工人已经接来了家人,全家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
人口集聚带动消费提升。如今,园区及周边村庄上的商业业态越来越丰富,超市、饭店、服装店、手机店等都开了出来。而为了解决看病问题,园区还专门建立了卫生服务中心,来自无锡的援外医生除了服务园区工人外,也服务周边百姓。“听说我们前来义诊,村民们会早早在门口排起队,看完病更是连声感谢。”无锡市中医院医生赵义纯说。
与其他经济园区相比,新建的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和原有的西哈努克省中柬友谊理工学院是西港特区内特有的教育资源,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为园区发展培养后备人才。中文老师石荣柯说,“要致富,学中文”已成为当地一句老少皆知的话。此前,许多学会中文的学员都成了亲戚和朋友艳羡的对象。报名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中文已经成为当地人学习外语的第一选择。